第575頁
家裡大房,老大跟大兒媳婦,大郎二郎還有他們的媳婦兒,再加上每個人跟前都有兩個孩子,算起來一共有六個大人外加四個孩子。
孩子還小,可以坐在大人懷裡,一家子擠在一輛牛車上也能擠下。
二房人就不多了,四郎不在家,他很久沒給家裡寫過信了,聽說還是在軍中後勤處做生意,也不知道是做啥生意的,上次他在信中提過一次,後來就沒再說了。
除了他之外,就剩下宋老二還有媳婦兒趙氏,再加上玉哥兒,一共才三個人。
三房人就更少了,只有宋老三和宋夏兩個人。
再加上和離回娘家的宋英,以及薛四,兩個大人帶兩個孩子,人也不多。
家裡的小牛犢早就已經長成了大牛,給牛套上板車,就能拉東西了。
先前為了耕地,家裡又買了一頭牛。所以宋家現在是有兩頭牛的。給兩頭牛都套上板車,就是兩輛牛車了。
牛板車的空間挺大的,稍微擠一擠,能坐不少人。兩輛牛車,一個牛車坐七個人,懷裡再抱上幾個孩子,完全不是問題。
反正冬天天也冷,擠一擠更暖和。
宋平瞧了瞧,說道:「阿奶,兩輛牛車夠咱們用了。」
張杏花想了想,人是夠坐了,他們也不帶什麼鍋碗瓢盆里的東西,能減輕不少負擔。可她還想給三郎帶些東西過去呢。
大伯母林氏說道:「阿娘,今年新收的棉花還剩下不少,給三郎裝上一袋吧。他跟清哥兒兩個人在京城肯定買啥都貴,把這棉花給他們帶過去他們就不用花錢買了。」
一到冬天大家都穿上了棉衣棉褲,小孩子們再也不哭著鬧著說冷了。但這做棉衣棉褲最需要的就是棉花,家裡剛好種的有,就想著給宋聲他們帶過去一些。
二伯母趙氏也跟著說道:「還有咱們家燒的那個銀骨炭,今年產量雖然不高,除了賣出去的,還攢下來一些。不如也帶上吧,三郎他們在京城居住不容易,雖然他們那個什麼翰林院裡頭也發炭,但說不準根本不夠用,還是給他們帶上,也省得花錢買了。」
畢竟這可是銀骨炭,京城裡賣的價格也不便宜。反正他們在家裡頭燒的都是灰花炭,也用不上這銀骨炭。
老大家的跟老二家的都是心好的,說的話正好說到了張杏花的心坎上。
她十分欣慰,拉著兩個兒媳婦的手道:「你們兩個都是個好的,等明年再種棉花了,咱們就不拿出去賣了,全留在家裡頭給你們做新棉襖新被褥。」
除了棉花跟銀骨炭之外,家裡人有七嘴八舌的議論著再拿點其他的東西帶上,說是給宋聲和陸清他們用的。
在他們看來,宋聲夫夫倆在京城裡生活艱難,肯定是省吃儉用,哪比得上他們如今在宋家村的生活,不說能夠頓頓吃雞了,最起碼頓頓吃肉還是能做到的。
宋家三兄弟又從家裡收拾了不少東西出來,說要給宋聲帶過去。
而宋平這個當大哥的,也不知道從哪裡找來了一捆繩子,說要給宋聲帶過去當晾衣繩用,還說他們的晾衣繩肯定沒有這把結實,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這麼一來,兩輛牛板車肯定不夠用了。
張杏花乾脆讓宋老大他們到集市上又買了一輛騾車回來。
騾車適合趕路,而且比牛車便宜。到時候就算從京城回來,騾車在家裡放著也能用來拉貨,不會閒置糟蹋了。
騾車主要是用來拉東西的,最後全家收拾完,行李還有給宋聲和陸清帶的東西全都放在了騾車上,也不知道都堆了些什麼,竟是裝了滿滿一板車。
一家人出門之前,張杏花特地讓宋平去跟里正說了一聲,這才出發。
他們僅用了一天收拾東西,趕在第三天的早上就走了。早上霧氣重,他們人多,陣勢也大。光是牛車就有兩輛,再加上還有一輛騾車,他們想走得低調一些,不想被當面議論。
一輛牛車在前面,中間是堆滿東西的騾車,後面又跟了一輛牛車。這也是為了看好騾車上的東西,走在後面萬一不小心被人拿了什麼東西都不知道。
走到鎮上的時候,張杏花在路邊看到一個寫信先生,可以代筆書信。她想著不如在這裡寫封信給三郎,告知他全家都要去京城的事情。
但想了想,說不定這信還沒有他們到京城的早,又不打算寫了。
用他們年輕人的話來說,未告知而到,不就是個驚喜嗎?
路上宋平在前頭趕車,家裡人每人都戴著棉花縫的厚厚的手套,拉著韁繩手不會太僵。
他一雙臉凍得紅紅的,說話帶著熱氣,笑呵呵的回頭高聲跟他們說道:「你們說到時候三郎如果看到咱們全都來了,會不會高興的跳起來!」
宋老大忍不住拍了他的後腦勺一下,臉上帶著笑說道:「你以為三郎像你這麼不穩重啊,三郎就算是高興,也不會跳起來的。誰像你整天跟個兔子似的,一高興就竄的老高。」
等到他們趕到半路的時候,一輪紅紅的太陽從東方緩緩升起了。陽光照在大地上,照在他們的臉上,看著溫暖又和煦。
雖然天氣冷,但他們的心是熱的。因為有著想要見的人,有著一顆期盼的心,寒冬臘月都不再是冰冷了。
孩子們也沒出過遠門,裡面最大的孩子就是大毛了。他今年九歲,上了兩年私塾之後,一改往日的調皮,也不知道是跟誰學的,性子竟然逐漸沉穩起來了,兩隻手往袖子裡一抄,跟個小大人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