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7頁
張杏花自然是知道寄了什麼的,書信是年前收到的,寄信要比寄東西快,信裡面說了給她寄了很多粉條回來。
她想到遠在外面當官的孫兒還惦記著給他寄東西,嘴角的笑容壓根就止不住。
「這個呀,保准你們都沒見過。」張杏花賣了個關子,然後把東西打開給大家看,細長條狀的東西有些硬,分辨不出是什麼東西來。
「這是啥呀?能吃嗎?」
「當然能了,這個叫做粉條,是肅昌那邊的特產。三郎現在已經升任知府了,這是他今年搗鼓出來的東西,你還別說,上次他給我寄了一點,這東西一煮就軟,尤其拿來燉豬肉,味道真的一絕。」
張杏花越說大家越饞,有些人就忍不住上前仔細看了看,說道:「這玩意兒真像你說的那麼好吃?」
「自然是真的,我騙你幹啥。」
「杏花啊,你看這三郎給你們寄了挺多的,不如給我們勻出來一點嘗嘗,大傢伙都還沒嘗過肅昌的特產呢。我們都是三郎的鄉親,這點東西他不會捨不得吧?」
張杏花不是那般小氣的人,但對方這話說的不漂亮,不得她的心,況且關係也就一般,沒理由就衝著他這兩句話把東西分過去一點。
張杏花笑呵呵的說道:「三郎哪是這么小氣的人,這寄回來這麼多,也是想著大傢伙的。就是大家人太多了,分也不好分,改天吧,改天請大家嘗嘗。」
人家都這麼說了,開口要粉條的人也不好再蹬鼻子上臉說的更過分。
等到晌午的時候,來串門的村里人就都回去做飯了,張杏花把這些粉條分成了幾份,自家的親戚自然是都有份兒的。
大兒媳婦兒林氏的娘家,二兒媳婦兒趙氏的娘家,還有兩個孫媳婦兒的娘家,都要照顧到的。
還有就是已經出嫁了的孫女宋冬,今年宋老三不在家,年初二已經過了,宋冬帶著丈夫和兒女初二的時候回來了,但沒趕上,這粉條初五才送過來,到時候得讓宋平或者宋峰跑一趟把東西給她送過去。
給村里人那一份自然不是每家都有的,張杏花挑著跟自家關係好的送了一點,能嘗個鮮,其他的就沒再送了。畢竟寄回來的粉條雖然多,但經不住分呀,還得留一些夠自家吃的呢。
倒是就是那些吃過粉條的人,還跟張杏花打聽哪裡能買到這粉條不,說是吃著又滑又筋道,口感很好,尤其豬肉燉粉條,裡面的粉條香糯滑膩,真的是再好吃不過了。
張杏花聽到村里人誇讚粉條好吃,她心裡也高興。這可是他們家三郎研製出來的東西,有這麼多人喜歡吃,說明他們家三郎有本事呀!
只不過在宋家村自然是買不到了,不過張杏花在寫回信的時候,嘮了幾句家常,順帶把這事兒提了一嘴。
遠在肅昌的宋聲還不知道這個事兒,組建商隊的事情已經商議的差不多了,找的是他們本地經常在外面做生意的人,有宋聲出面,他們非常願意配合。
這不是件什麼大事,宋聲忙著的是另外一件事。
由於粉條廠經營的紅火,衙門公帳上的銀錢寬裕了許多。
有錢了,就能搞別的建設了。
比如修城門修路。
等到時候商隊做大,把粉條銷往外地,最大的阻礙就是道路不通。
要想富先修路總是沒錯的,除此之外,他們這裡的城門也需要修繕了。
要想修城門修路,就要徵調民夫。徵調民夫,就屬於徭役的範圍了。
肅昌貧瘠,朝廷對此地徵收稅的起點本就低了不少,加上當今聖上仁政,體恤民情,把此地的徭役從一年一次改為了三年一次。
一開始這個政令剛出的時候,還有外地人為了逃避當地的徭役專門跑到肅昌來的,但政令然後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嚴禁不正當外來戶籍遷入。
算算日子,這個年剛過完,三年一次的徭役剛好就在今年。
肅昌府城怎麼說也是一府之城,但城裡面只有城東和城南稍顯繁華,城北是大多數平民百姓住的地方,而城西則是窮苦人家還有一些無父無母的住的。
街景街貌也都十分破敗荒涼,宋聲當初剛來肅昌的時候就是從西城門進來的,看到了一路破敗的景象,這個畫面讓他記憶猶新。
如今終於有機會改造城池,當然要好好修整一番了。
這個想法並不是突然間有的,宋聲早在建粉條廠之前就規劃好了。先利用粉條廠的事業攢一些錢,讓老百姓的日子好過一些,然後拿賺的錢搞一搞城裡的基建。
現在可以著手做起來了。
首先是修城門。
城門是一座城池的門面,外來入城的人一眼看到這個城門破敗就對這裡產生一個固有的印象,那就是窮。
但如果城門修的好,就能吸引更多外來的客商,增加城內的經濟貨物流通,有助於當地的經濟發展。
李如成聽到宋聲說修城門的時候高興極了,他前面歷經了好幾任上司,從來沒人想過把這裡的城門修繕一下。
趙游問道:「大人,剛好今年三月是徭役開始的時候,恰巧趕上了,這個時候修繕城門是最好的時機。」
宋聲點點頭,他也是提前算過的,錯過今年的徭役,就要等下一個三年。畢竟大規模的徵召民夫,很難召集到那麼多人短時間內把城門修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