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頁
【即位初期,趙眘就實行了一系列撥亂反正的政策。他重用抗戰派,為趙鼎、張浚、岳飛等大批受迫害的文臣武將平反昭雪,又對健在者重新起用,委以重任:李光與其子李孟光均從流徙地歸來,李孟光獲任台州知州。趙眘還將當年的密告者陸仲高貶謫到雷州,面對陸仲高涕泗橫流的乞求,趙眘卻不為所動,直言訓斥:「若知今日,何必當初?悔之晚矣。」】
「好!」
疾馳趕路的陸游忍不住揚鞭叫好,他側頭望向老將張浚,面上綻開欣喜的笑容:「這位新陛下看起來是個明白人!」
張浚點點頭,嘴角也流露一絲笑意:「天佑大宋啊!若是陛下可以早點……」說到這裡,張浚突然住嘴,他神情惶然,像是在驚訝自己怎會有這樣的念頭。
要知道,張浚早年最大的功績就是「勤王」:1129年,將領苗傅、劉正彥不滿朝政,發動政變,以清君側為名,逼迫趙構遜位,另立新君,是張浚組織軍隊,帶領韓世忠等人救駕,最後打敗叛軍,成功幫助趙構復位。
當初的張浚為鞏固趙構皇位而浴血奮戰,如今的張浚卻發出了「陛下早點退位就好了」的感慨,實在讓人感慨世事弄人——到底是趙構這些年的所作所為太過傷人,一次又一次地寒了這些老將的心,以至於讓他們對趙構這位皇帝徹底失望。
見張俊神色鬱郁,陸游忍不住安慰:「將軍莫要苦惱。天幕既然說新陛下要重用抗戰派,說不定就會起用將軍呢!」
「二十一年後,我都六十四了。」張浚自嘲一笑,「用我何不用辛棄疾?」
話雖如此,但陸游沒有錯過張浚眼底那一閃而逝的喜悅和期待,他笑了笑,繼續夸道:「將軍老當益壯,對金經驗豐富。若要北伐,將軍定是主將首選!」
張浚口中推脫不斷,但眼睛卻越來越亮:這位主戰的孝宗,他會想要北伐嗎?如果北伐,他會任用年邁的自己嗎?
【1163年,也就是宋孝宗隆興元年,趙眘起用了曾四次被誣陷罷官的老將軍張浚。張浚初主和而後堅決主戰,矢志不渝。他此時雖然已經六十四歲,但聽說孝宗要北伐,張浚立刻走馬上任。四月,孝宗為防止主和派干預,繞過三省與樞密院,直接向張浚和軍隊下達詔令,開始北伐,史稱「隆興北伐」。】
天幕上,整裝待發的軍隊向著北邊進發,張浚騎在駿馬上遙望中原,滄桑的臉頰上寫滿了篤定和堅毅……望著這樣的場景,天幕下的南宋臣民無不淚流滿面:終於等到這一天了!
但眾人還沒感動多久,畫面上突然浮現一段文字。這段文字異常眼熟,正是月兮在直播最開始時說的那段話:
【1140年是南宋王朝非常關鍵的一個節點。在1140年,岳飛選擇聽從宋高宗趙構的命令進行退兵的那刻起,整個南宋的命運就此發生了劇變。自此之後,南宋再無機會逃脫她衰落的命運軌跡,自此之後,每一次北伐帶來的只有更為屈辱的和議,自此之後……一切都來不及了!】
張浚如遭雷劈,韁繩隨之一收。
駿馬吃痛,一聲長嘶,兩隻前蹄高抬,竟然是生生止勢。騎在馬上的張浚隨著駿馬的豎直而幾近平行於米地面,若不是以往精湛的騎射經驗助他快速調整姿勢,張浚差點整個人被甩下馬去。
一旁的陸游反應不及,□□馬匹又衝出數丈他才勒住韁繩。他一邊催著馬匹重新回身,一邊焦急地喚著張浚:「將軍!你怎麼了?」
張浚呆坐馬上,身體卻不由自主地發顫,他直勾勾地盯著天幕上的那段文字,一個極為恐懼的念頭出現在了他的腦海中:「這難、難道是敗了?是我指揮錯誤?是我謀劃不當?……怎麼會如此呢?!」
【千盼萬盼,終於盼來了北伐的這一天。但與雄心壯志、急於建功立業的趙眘不同,這一次北伐之前,許多主戰派人士卻上書「勸阻」。】
【陸游極力支持孝宗啟用張浚,但是,在他寫給張浚的賀啟中,他卻委婉建議張浚早定長遠之計,不要輕率出兵。】
【與此同時,正在江陰軍簽判任上的的辛棄疾也英雄所見略同。他雖然主張抗金,卻並不贊同急於北伐,他向孝宗上書《論阻江為險須藉兩淮疏》,建議南宋先鞏固國防,訓練軍隊。一封奏摺尤嫌不夠,辛棄疾後來還寫了《議練民兵守淮疏》,再次建議孝宗仿效古代軍屯制度,先壯大自己,再徐徐圖謀北上。】
【孝宗正忙著北伐,隨手將他的奏摺束之高閣。臨安的回信遲遲不到,辛棄疾憂心不已,甚至想去當面求見張浚,提出自己的北伐設想。只可惜辛棄疾人微言輕,根本沒能見到張浚一面。】
【其實,張浚與陸游和辛棄疾的想法不謀而合:出戰前,他曾建議孝宗謀劃全局,統籌準備,備戰有成,方可用兵。奈何孝宗決心已定,面對張浚的猶豫,他放下狠話:「成,功在卿;敗,責在朕,萬無猶豫。」】
【在孝宗的主張下,隆興北伐正式開始。北伐首戰,張浚取得采石磯大捷,以少勝多,人心為之振奮。隨後,宋軍又一路奪取靈璧、虹縣、宿州,幾乎恢復了大半個安徽,形勢一片大好。】
【但很快,南宋軍隊的內部出現了罅隙,張浚的兩位部下邵宏淵和李顯宗起了矛盾。金兵源源不斷前來增援,而就在李顯宗孤軍奮戰時,距離相近的邵宏淵不僅不給予增援,甚至還擅自撤軍,終於造成了歷史上有名的「符離之潰」。】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