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杜甫作此詩時,花敬定已平叛立功,再歸蜀中。花敬定替朝廷平定段子璋謀反後,居功自傲,驕恣不法。他不僅放縱士卒在東蜀大肆擄掠,而且還在蜀中過上了驕奢淫逸的生活,儼然天高皇帝遠,蜀中他稱王。過上土皇帝生活的花敬定逐漸僭越禮法,開始擅用天子之樂……】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樂數之禮,自上而下,禮崩樂壞,是為王道失衡。在古代,禮儀制度極為嚴格,即便是音樂和舞曲,亦有異常分明的等級界限。】
【唐朝建立後,唐高祖李淵以祖孝孫為太常少卿,考訂大唐雅樂。直至太宗李世民,又充分肯定了禮樂分級的作用:「天子十二鍾,上公九,侯伯七,子男五,卿六,大夫四,士三……太宗稱善,於是加級頒賜各有差。」】
【花敬定自詡遠在蜀中,僭用天子禮樂,人所不忿,卻無敢言。杜甫知此,於是作《贈花卿》一詩,其中詞句,頗可玩味。除卻剛才的「日紛紛」與「幾回聞」,「只應」一詞也委婉表達了杜甫不贊同的態度。除此之外,「人間能得幾回聞」更是語含諷刺,意即多行不義必自斃,花敬定僭越用樂,必不能久。】
【除了《贈花卿》委婉地表達了杜甫對花敬定的觀感,他還寫了一首更為直白的《戲作花卿歌》表達自己的不滿。其中有兩處特別有意思,月兮特意摘出與大家分享。】
【第一處好玩的地方,就是全詩的開篇:「成都猛將有花卿,學語小兒知姓名。」】
【此句夸花敬定勇猛善戰、威名遠揚。看似平平無奇,但大家細細品味那句「學語小兒知姓名」,是不是能想到什麼?】
【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家長會用「不聽話的孩子會被壞人捉走」、「再哭的話,妖怪就把你抓走」等話語來恐嚇孩子。這種習慣自古有之,最為著名的莫過於「張遼止啼」。張遼雖然威震江東,卻無殘害百姓之舉。杜甫在此處所用的典故,恐怕不是來自張遼。】
【杜甫所用典故,應當來自於齊桓康王。據《南史》記載,齊桓康王跟隨武帝起兵,驍勇善戰。但他軍隊所過之處,橫徵暴斂、搶奪百姓。人們對他既懼又恨,便用他的名字來嚇唬小孩。知道了這個典故,大家就能明白這句話明褒暗貶,看似在讚美花敬定「威名遠揚」,實際在諷刺他「臭名昭著」。不愧是我們的詩聖杜甫,一語雙關,極為高妙!】
【第二處好玩的地方,是全詩的結尾:「李侯重有此節度,人道我卿絕世無。既稱絕世無,天子何不喚取守京都。」】
【這句話就更有意思了,既可以理解為杜甫在為花敬定打抱不平:這樣驍勇善戰、舉世難得的猛將,為何不得天子重用?也可以理解為杜甫在直接開噴,既嘲諷花敬定自以為是,又嘲諷天子目下無塵。】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花敬定就是安史之亂後期部分將士的一個縮影。他們南征北戰、創下赫赫戰功,但與此同時,他們驕恣不法,令百姓有苦難言……或許聽到這裡,大家心中不約而同地浮現一個疑問:那皇帝在幹嘛?】
「天寶十載·小亭」
「哈哈哈哈,皇帝在幹嘛?」
李隆基樂不可支,笑得前仰後俯,好不容易停下來,立刻對身邊的李亨陰陽怪氣:「761……是你在位吧,肅宗?」
李亨面色不善地朝父親露出一個假笑:「太上皇,那時候您在哪兒?」
李隆基被戳到了痛處,頓時臉色一變:「要是朕在位,絕不會袖手旁觀,縱容這些將士犯上作亂!若是朕,朕定會狠狠處置,以儆效尤。」
李亨翻了個白眼。
「說得容易。安史之亂未平,怎能因此擾動軍心?就算要追責,也要等叛亂平定,方可從長計議。若是孤來,必先以重金撫恤、籠絡人心,待到……」
「人心不足蛇吞象,終有一日你會賞無可賞。」李隆基眯起眼睛,不知是想到了誰:「與其抱薪救火,不如早絕後患。」
兩個皇帝跪在石潭邊,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如何處置將士,從加官進爵說到剝奪兵權,從明賞暗貶聊到打壓貶斥……兩人越說越上頭,儼然忘記自己所在環境,只顧賣力向對方賣弄帝王之術。
而他們身後,哥舒仆固、李郭高封,全都面無表情地站在原地。
奇怪的是,他們竟然只是靜靜聽著。年邁的老將無聲嘆息,唇邊彎起「果然如此」的自嘲笑容;年輕的軍官拳頭緊握,垂眸斂去眼底的失望和心酸。
沒人大發雷霆,沒人上前質問。那一瞬間,仿佛所有人都做好了不得善終的準備,彼此的眼中都是置死地而後生的堅決——
就算會被聖人猜忌,就算要被褫奪兵權,就算自己會下場悽慘,但一想到《春望》中里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想到《兵車行》中的「千村萬落生荊杞」,想到「三吏」「三別」中數不清的眼淚哭喊……戰場兵戈、宦海沉浮,雖萬死而不辭,雖千險而不避!
忠君仁義,蒼天黎民,吾無所愧也!
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
……
「畜生!兩個畜生!」李世民的暴喝從石潭中傳來,打斷了這對父子的喋喋不休。
原來一炷香的時間早就過了。
因為月兮一直占據了水幕的主屏,銅鏡畫面被擠到石潭的角落,眾人專注於花敬定的擄掠之舉,誰都沒留意到李世民的面容悄悄出現在了石潭邊緣。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