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李隆基驚慌失措,猛地俯身趴下,似乎覺得這樣就能躲過太宗的視線。
李亨也是手忙腳亂,但他惦念皇位,總算沒像李隆基那般直接伏地躲避,只是目光躲躲閃閃,不肯和石潭裡的太宗對視。
「昏君!兩個昏君!」李世民捂著胸口,只覺得眼前陣陣發黑,一時半會兒竟然氣得說不出話。
程知節、李靖眼明手快,上前一把攙住聖人。長孫、房魏緊隨其後,見聖人眉頭緊鎖、面色痛苦,他們既心疼又著急,鞍前馬後地端茶餵藥、撫背順氣。
他們都是陪李世民一同打天下的老臣,這裡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擔心過「鳥盡弓藏」的下場。聖人將他們的擔憂看在眼裡,這麼多年來知行合一,對他們愛護如初、倍加禮遇。
就連魏徵,這個動不動讓人下不來台,把聖人氣得大叫「會殺此田舍漢」的諍臣,也好端端地活到了今天。而且他不僅活著,還活得挺滋潤,照舊對聖人指指點點。
聽到李隆基那「狡兔死,走狗烹」的言論,眾人無不心冷憤恨。每當他們覺得玄肅二宗荒唐至極時,這對父子總能想盡辦法突破下限。
吃了一口茶,李世民總算緩了過來。他睜開眼,環顧自己身旁的忠臣良將,不由老淚縱橫:
從秦王到聖人,轉眼已過數十個年頭。那些熟悉的人,有人已經先走一步:「房謀杜斷」,玄齡在側,克明已去。還有弘慎、開山、伯施……昔人已逝,音容宛在。而面前還活著的老臣也大多兩鬢銀白、一身舊傷。這些人,都是功臣。是他李世民的功臣,更是大唐的功臣!
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只要他李世民還活著,就絕不容許這種荒唐事情發生!
李世民定了定神,緊緊握住身邊臣子的手,望向銅鏡:
「郭子儀、哥舒翰、李光弼、高仙芝……」
李世民一個接一個喊出了天寶武將的姓名。
很快,銅鏡里就出現了一張張或滄桑或年輕的堅毅臉龐。這群武將跪在石潭邊,對著水幕恭敬抱拳:「太宗請言。」
望著這群平亂忠將,李世民點了點頭,暗自忖度: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李隆基為政不正、為君不仁,如今怕是積重難返,民心已失。與其讓他糟蹋那一群能將人才,倒不如……
李世民斟酌片刻,終於下定決心,對著銅鏡里的眾人認真道: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玄宗其身不正,不配為爾等聖人。朕欲另擇明君,諸卿意下如何?」
第21章 【紀實詩】杜甫三絕句
所有人都怔住了。
石潭邊陷入了怪異的安靜,諸位公卿面面相覷,彼此都從對方的臉上看到了驚愕。
先是仙人現跡、預知未來;再是父子相殘,天家內訌;最後又是太宗現身,欲行廢立……今天發生的意外實在太多了,跌宕起伏得就像一場夢。以至於當眾人聽到那句驚世駭俗的「朕欲另擇明君」,一時間竟有些神志恍惚。
「好好好好!」
李亨倒是欣喜若狂、反應快得像一直在等這句話。
他自然而然地把李世民說的「明君」理解成了自己,聽到太宗如此高贊,李亨興奮得無與倫比。
他的臉上驟然騰起赤色的紅暈,眼裡彌散著醉酒後的瀲灩水光。李亨舔了舔嘴唇,假裝推拒:「兒臣的意思是,太宗盛譽,兒臣愧不敢當……父皇一代明君,兒臣怎好逾位呢?」
李亨恭敬跪在李隆基身前,意有所指:「父皇英明神武,多謀善斷,想必心中自有計較。安史之亂茲事體大,兒臣願為父皇鞍前馬後,讓您和貴妃娘娘能夠安樂無虞!」
見李隆基冷笑不言,李亨越發殷勤。他膝行幾步與李隆基面對面,臉上掛著笑,眼神卻似獵食的野狼:「父皇,您覺得如何?」
眾人緩過了神,他們眼神複雜地看著李亨,逐漸品出了味。
李亨此舉,說得難聽些就是逼宮。眾人本該上前阻止太子,但想到太宗剛才的話,大家又有所顧慮。
或許是李亨擔心自己得位不正、不能服人,又或是他想效仿太宗之事,試圖用相似的境地喚起李世民的憐憫。總之,李亨姿態謙卑地跪在地上,苦口婆心地勸說李隆基主動禪位。
李隆基豁然起身,臉上怒氣勃發。他自知年老體衰,無法與兒子角力,只好將希冀的目光投向臣子,希望他們能上前幫助自己制服這個不孝子。
可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原本忠心耿耿的臣子們此刻竟都低眉斂目,視若無睹地站在原地。
「封常清!鄧景山!韋述……」李隆基一個個點名,可被他點到名字的人不是面露為難就是充耳不聞,以至於李隆基的聲音開始不自覺地顫抖,如同即將崩斷的絲弦。
他將目光投向最後的郭子儀,李隆基踉蹌一步,悽愴道:「郭子儀……郭子儀!」
郭子儀抬眼,細細端詳著面容扭曲的李隆基。半晌,他嘆了口氣,半是安慰半是勸誡地輕聲道:「聖人,您累了。」
李隆基不敢置信地倒退一步。
幾秒後,他毫無徵兆放聲大笑:「朕累了?朕累了?」
笑罷,李隆基猛然回身望向石潭,聲音憤恨:「太宗,您當真覺得此子堪登大寶?」
李亨一怔,立刻也轉向石潭,急切道:「太宗,您剛才也聽到了,安史之亂是兒臣在位時平定的!兒臣既能平定戰亂,自然也能提前阻止!更何況兒臣年富力強,而父皇只剩十載壽數,若是國祚頻變,容易民心不穩啊!」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