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9頁

    ………李林甫不給面子地放聲大笑,鼓掌高喊「綠帽相公」,就連李隆基都忍不住嘴角一彎。

    【這個「孩子」真正的父親到底是誰,史書無載。不過能讓之後貴為權相的楊國忠隱忍不發、笑咽苦果,想必孩子生父的地位應該非比尋常吧。】

    水幕話音剛落,整個亭子頓時寂靜一片,楊國忠絮叨驟止,兩眼發直,其餘的人不由自主地將目光偷偷瞥向……

    「看朕作何?!」李隆基拍案而起。

    眾人面上低眉斂目,思緒卻已狂野奔騰,其中尤以楊貴妃為最——聖人好色,她素來看在眼裡,都說妻不如妾,妾不如偷,難道和姐姐們眉來眼去還不夠,聖人他又雙叒……

    【楊國忠胸無大志,喜好享樂。他曾經對人談起自身志向,直言「要取樂於富貴耳」。得寵後,他便開始縱情享樂、作威作福。每逢玄宗貴妃游幸華清宮,楊氏姐妹總是先在他家集合,用各色珠寶裝飾車馬,彼此競賽,而楊國忠更是手持劍南節度使的旌節在隊伍前方耀武揚威、賣弄權勢。】

    楊貴妃撥弄著腕子上價值千金的翡翠鐲,不以為意地撇嘴。楊國忠倒是一個激靈,迎上李隆基不善的目光,結結巴巴地解釋:「聖上,娘娘千金之軀,臣、臣舉旌節乃為護送,絕、絕無炫權之意。」  

    【關於楊氏兄妹的驕奢淫逸,杜甫曾於天寶十二載作《麗人行》,此詩通過描寫楊氏兄妹曲江春遊的排場,從側面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夕唐朝貴族的腐化和墮落。】

    聽到這裡,楊國忠一躍而起,望向杜甫的眼裡不由帶上殺意:「你到底寫了多少詩?」

    面對楊國忠的逼迫,杜甫眼如深潭、腰似青松,別有一番氣度風骨:「回大人話,水幕有言,此詩作於天寶十二載,現今天寶十載,臣不知未來之事。」

    「坐下!楊釗,你若問心無愧,何懼子美愛卿作詩?」

    「朕倒是想聽聽,天寶十二載你到底做了什麼荒唐事!」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微匎葉垂鬢唇。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杜甫在《麗人行》的開頭用細膩的筆觸詳細描寫了楊氏姐妹的嬌艷姿色,用華麗的羅裙和精美的頭飾展現了她們的高貴地位。】

    聽到水幕誇讚自己,楊貴妃臉上不由露出一絲得意。她朝杜甫點了點頭,輕聲讚許:「寫得倒不比太白差。」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筯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中間這八句,杜甫著重描寫了三位夫人宴飲時的奢華場面。玉盤翠碟盛滿山珍海味,三位夫人卻遲遲不動筷,只因她們早就吃膩了這些。】

    【「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全詩最後六句描寫了宰相楊國忠參宴的排場,最後一句更是意味深長。明明是游宴,為何他人靠近,宰相就要動怒?正所謂綠人者,人恆綠之,月兮在這裡就簡單提示一句,樂史《楊太真外傳》有載:「虢國又與國忠亂焉。」】

    【天寶十二載,曲江邊的楊氏兄妹對美食厭飫難咽,與此同時,關中地區因接連降雨導致嚴重饑荒,民不聊生。玄宗也曾關切雨災,但楊國忠卻故意讓人拿好莊稼給玄宗看,並謊告玄宗「降雨雖多,卻不至於傷害莊稼」,終讓玄宗信以為真。】

    【此外,楊國忠還令御史彈劾上奏水災情況的太守房琯,導致後來再無官員敢匯報實情。杜甫哀嘆民生,作《秋雨嘆三首》,其中有一句「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婦無消息」說的就是災情無法上達天聽之事。】

    「貞觀十二年」  

    「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婦無消息。」

    李世民喃喃著杜甫那句描寫天寶水災的詩句,眼角逐漸濕潤。

    去年九月,黃河泛濫,李世民曾親自到洛陽的白司馬坂查看災情。

    面黃肌瘦的災民在荒蕪田間或站或坐,眼裡渾濁而空蕩,如同一群行屍走肉。當李世民帶著救災的將士在他們面前打開糧鍋時,他們麻木的面孔終於有了活人的情緒。他們捧著碗跪在李世民的面前放聲大哭,聲音悲切淒涼,聽得一旁的官兵都滿眼含淚。

    如今,隨著天幕念誦著杜甫的詩句,那悽厲的哭聲又在李世民的耳邊響起。

    「小子可恨,小子可恨!」

    李世民仰天長嘆,就連一旁侍候的朝臣也都眼中含淚。

    ……

    貞觀的君臣在天幕下痛惜長嘆,天寶的君臣在亭子裡相顧無言。

    水幕語畢,在李隆基看死人一般的冷峻目光下,楊國忠從椅子裡緩緩滑落在地。他的嘴巴開開合合,卻擠不出一個字,最後渾身如過電般一顫,褲|襠處頓時傳來騷臭。

    李隆基厭惡皺眉,他雖恨楊國忠欺上瞞下,但此刻,他的心思全部落在了那「天寶十二載,關中雨災」上。李隆基終於從歌舞昇平中醒來,渾濁的眼眸逐漸閃現清明:  

    「去!讓戶部尚書和侍郎去書房候著。」

    【咳咳,我們回歸正題。若說李林甫為安史之亂埋下了隱患,那楊國忠就是這場戰爭的導火索。李林甫死後,楊國忠很快就將矛頭對準了他,時不時向玄宗告狀說安祿山有謀反的野心和跡象。】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9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