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53頁

    他是騎兵統領,見過威力最大的炮就是金龍炮,那玩意最多就能打個十來丈遠,炸不到人的話也就在地上留個淺坑,怎麼能想像出世上今日還有這種威力的大殺器?

    這一發重炮轟出去,怕是連城牆都要被轟出一個缺口來,要是落在人堆里——

    那還打什麼仗啊,直接全軍覆沒。

    「這,這是神仙的法器嗎?」

    那將軍兩股戰戰,根本站不起來。

    「這是重炮,威力最大的重炮!」

    懂一點火器的將領雙目放光,看著那銅炮的眼神簡直像看著自家媳婦,「這可比神威炮還要來勁啊,瞧著這準度,應該還沒到最大射程!」

    火炮營的將領此時方才揭秘:「這門銅炮最遠射程足有百丈。八十丈之內,威力不減。」

    聽聞此言,所有人都咽了咽口水,包括胤礽。

    以前在現代的時候,胤礽聽說的是滿人以騎兵打天下,這段時日他越去了解大清的軍事力量,越是心驚。

    什麼以騎兵打天下,怕不是對大清的火器有什麼誤會吧?

    清初之戰他不知道,但就三藩之戰來說,主力可不是騎兵,而是包括神威炮在內的百門重炮!  

    不然三藩憑據守城之利,又怎麼會讓清軍摧枯拉朽般的推進?

    在城牆之下,騎兵可是衝鋒不起來的,弓箭也射不穿城門。

    唯有火炮,一輪齊射便足以破城。

    這也是為什麼之前八旗兵權散亂但康熙卻不怕他們反叛的真正原因之一,所有的火器營火炮營,都掌握在康熙一人手中,將領士兵都是層層篩選,絕對忠心。

    在眾人的激烈請求之下,銅炮又進行了第二次試射,這一次再無質疑,只剩下敬畏和激動。

    敬畏於火器之強大,激動於有此利器,大清必將再無人敢犯。

    唯有胤礽在想另外一件事情。

    這才是康熙初期,中國便有了這般強大的火炮,據他所知,南懷瑾研製的火器遠不止這一門銅炮,還有適應各種地形,不同兵種,形制威力各不相同的其他火炮。

    他雖然沒見過同時期世界其他國家的火炮,但南懷瑾說過,他所研製的火炮,即便是在他的祖國葡萄牙,也是最先進的。

    可為什麼葡萄牙能滿世界的殖民,而兩三百年後的大清,卻被洋人的火炮所平呢?

    這樣的重炮要是能裝在大清的海軍船上,英國軍艦又憑什麼能輕易踏上中華大地!  

    胤礽的心撲騰撲騰的劇烈跳動,他突然感覺,能改變歷史的契機仿佛就在眼前。

    沒有一個中國人能抵擋住這樣的誘惑,有一個能禦敵於國門之外,不讓中華大地淪陷在戰火的硝煙中的機會就擺在那裡,哪怕是為之付出再多也值得。

    「汗阿瑪,請您為這門銅炮賜名!」

    胤礽抬頭看向康熙,「這是國之重器,值得被所有人記住!」

    現場早就備好了紙筆,康熙提筆而書,寫下四個大字——

    【武成永固】。

    第84章

    這門銅炮最終被命名為武成永固大將軍炮,共製得十八門,暫且安置在京城周圍,護衛京師。

    不是康熙捨不得多鑄,而是如今的大清軍隊,暫且還用不上這個。

    胤礽最近一直沉迷於研究南懷瑾的圖紙,試圖找出其中最適合裝配水師的重炮來。

    康熙對於兒子突如其來的好戰之意表示不太理解,試探著問道:「你為何非要往船上裝炮?」

    胤礽自然而然的答道:「□□啊。」

    對於打不□□這件事,朝中其實是有不同聲音的。  

    以福建總督姚啟聖為首的一派主戰,認為台灣自古便是中國的領土,大清一統天下,不該任由鄭氏盤踞台灣,畫地為王。

    而主和派卻是認為,台灣不過小島,食之無味,大清剛剛平定三藩之亂,該休養生息,不該為了彈丸之地浪費精力。

    這台灣打還是不打尚且沒有定論,可胤礽卻已經進到如何打的這一步了。

    康熙忍不住失笑:「朕以前一直擔心你太過仁善,不肯擅動刀兵,會被人所迫,沒想到你竟然是個主戰派。」

    「我不是主戰派。」

    胤礽認真道,「我希望在大清的疆土之上,再無刀兵。」

    康熙挑眉:「那你還要炮轟台灣?」

    胤礽也學著挑眉:「台灣現在是大清的疆土了?」

    康熙:……

    說的很對,台灣還是鄭氏的,算不得大清的疆土。

    康熙捏著下巴盯著兒子看,琢磨著兒子這話的意思。

    他一直以為兒子是悲天憫人的菩薩,敢情還是個會護短的菩薩?

    自己家裡不動刀兵,對外人就直接上炮火,這恩怨分明的性子——  

    隨他。

    康熙其實並不在乎台灣那點地方,大清太大了,如今還有太多的地方需要治理,遠不到開疆拓土之時,所以之前康熙也是想著台灣可以再緩緩,並不著急。

    可現在兒子想打,那——

    就打唄。

    「來人,宣姚啟聖進宮。」

    ……

    福建總督姚啟聖是趁著過年回京述職,又借著閱兵之事留在京城沒走,就是想趁機勸說康熙□□的。

    相比於大清來說,台灣是沒多大,或許康熙並不怎麼在乎台灣是不是姓鄭,可福建卻是苦台灣久矣。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53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