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頁
第135章
胤礽如今的想法或許還很淺顯,但康熙對於他這種舉一反三的思維,十分欣慰。
他之所以想要帶著胤礽踏遍山河,除了還願之外,也是想讓胤礽親眼看看這世間的一切,不管是歌舞昇平還是貧窮苦難。
他覺得只有眼界打開了,思想才能更開闊,他自己幼年時被困於宮禁,故而少時行事頗為狹隘,有一種不顧死活的孤勇和天真,往往都是意氣而為,事後再想辦法去補救。
雖然承天庇佑,大多時候結果都是好的,但如今隨著年紀和閱歷的增長,再回首往事,不免會心驚後怕。
好在胤礽是個做事之前願意多思,也願意徵詢他人意見的,叫康熙甚為欣慰。
他為兒子開疆拓土平定天下,卻希望兒子能做個守成之君,保江山穩固,百姓安居。
故而只要胤礽願意去思索,不管想法是否成熟合適,他都會想方設法的給兒子一些鼓勵,讓兒子下次還敢去想去做。
胤礽雖然不知道康熙的心思,但對於自己的主意能小範圍實驗,已經很滿足了。
對於如今的他來說,還遠不具有執掌天下的能力,但若能從小事做起,一點點看到自己的想法實現,最終總會積流成河,成就大事。
康熙對胤礽的支持和認同成為了胤礽繼續探索的動力,接下來的日子裡,他奔走於江寧各處,去觀察農田織廠,了解糧食布匹,乃至於耕作的技術和紡織用的機器。
江寧城逐漸從卷宗上呆板的文字里走到現實,而它所代表的不僅僅是它自己,還是整個兩江省。
而康熙對於胤礽的求知全然支持,一切卷宗都任由他查閱,甚至包括江寧織造直接對接內庫的私帳,胤礽如今真正明白了,為何康熙會對江寧織造如此重視,又為何納蘭性德曾經說過,曹寅將來的前程早已註定。
江寧府是兩江地區的經濟中心,而兩江地區則是大清朝的錢袋子。
明面上這裡的稅收占了超過大清每年稅收的五分之一,而暗地裡,還有更多的財富流進內務府,流進內庫。
正是因為有江寧織造的財力支持,康熙才能為他修建宏偉的乾安宮,才能支持他發展火器的想法,才能在國庫並不豐盈的年份,快速組建福建海師,造出可與鄭家一戰的巨船。
國庫支持了整個國家的基本運行,軍費、俸祿還有各地賑災等等事宜,需要經戶部統籌規劃,精打細算,而計劃之外的開支,就要靠江寧、蘇州等織造署以及其他皇家產業來支持了。
「現在知道朕的錢都是哪兒來的了吧?」
康熙暗藏得意的抱怨,「所以以後想要敗家的時候多考慮考慮,朕也不是財神爺,能平白給你變出錢來。」
胤礽隨意嗯嗯兩聲敷衍了一下,然後眼冒亮光的說道:「阿瑪,咱們不能總想著節約,也得學會開源啊!」
康熙挑眉:「朕創建織造署難道不是開源?」
胤礽眨了眨眼睛:「賺自己家的錢總是有數的,您就不考慮考慮往海外發展一下?之前荷蘭說要通商那事,還有商量的餘地不?」
年初的時候,荷蘭曾派人送來國書,希望能建貿易港,與大清通商。
朝中對此事的分歧很大,以索額圖為首的一派強烈反對,認為此舉乃是荷蘭意圖侵略大清的前兆,必須扼殺在搖籃中,還提出了要禁海等一系列舉措,氣得胤礽偷偷跑到他家裡,將他最喜歡的一樹臘梅盡數折了,將花枝分給了全宮上下。
這種閉關鎖國政策遺禍數百年,沒想到竟然是索額圖率先提出來的,就這還想當太子太師?
能教出他什麼好來!
由於胤礽強烈反對,康熙便暫時將這件事給按了下來,也不說同不同意,只說時機尚不成熟。
胤礽之前一直沒想明白,康熙口中的時機到底是指什麼,如今卻有所猜測——
康熙不是不願意與西方通商,但這貿易港的選在哪兒,卻是十分值得細想的。
有一點康熙是認同索額圖的,那就是不能讓西方人大量進入大清領土。
康熙自幼便接觸西方的傳教士,但卻是嚴格禁止他們在大清傳教,因為他深知西方思想觀念與中華文化截然不同,若是大肆傳播,只怕會動搖大清的根本。
所以即便胤礽堅持,他也不會同意荷蘭人建港口,更不會同意荷蘭人提出的劃出一塊貿易區供他們往來商人居住的要求。
若當真要進行海上貿易,那康熙寧願興建海船,遣人赴西方進行交易,雖然承擔的風險更大,但卻也更加穩妥。
這次台灣之戰,不僅僅是為了□□,也為了實驗新下水的戰船的威力,以便為後續通商做準備。
這些考量康熙是故意不與胤礽細說的,就是要看他自己能不能想明白,而胤礽思索許久,終於悟到了些門道。
「咱們肯定不能讓荷蘭人修港,但咱們可以自己建貿易港,讓大清的商船停泊,也可以作為他們從國外帶回的商品的集散地,」
胤礽往地圖上大清西南更遠處比劃了一下,「這次台灣海戰之後,咱們的戰船便可以嘗試著遠航,正好可以承擔護衛的任務,以朝廷的商船先行,先打通南洋地區的商路,劃定航線,到時候水師不必時時護送,只要一直沿途訓練,即可保證大清商船的安全了。」
「至於荷蘭通商的請求,在我們的船有實力航行到荷蘭之前,可以將貿易地點定在南洋,之前不是聽說此處有漢民嗎?若是能將他們暗中收歸,倒是更能保證貿易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