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頁
有了劉湘的前車之鑑,楊森就不怎麼願意出死力抗日了,不管劉湘之死是藍衣社別動隊隊長戴笠擅做主張,還是蔣委員長暗中授意,楊森都心冷了,波田支隊趁雨夜突襲,又打了個第27集團軍一個措手不及,楊森便果斷帶著部隊棄守了。
波田支隊在襲占安慶之後並沒有就此收手,而是繼續溯江西進,直取馬當要塞。
u月下旬,波田支隊的前鋒出現在馬當要塞的外圍防線,馬當要塞由德**事顧問所設計,耗資無數,可謂扼守長江水道的一道鐵閘,蔣委員長也對馬當要塞寄予了厚望,認為至少可以阻擋日軍一到兩個月的時間。
一開始日軍試圖依靠海軍從江上直接突破,但日本海軍嘗試了幾次都沒有成功,因為**利用沉船在江中製造了許多人工暗礁,又布了大量水雷,日本海軍試圖出動掃雷艇清除水雷,結果卻又遭到馬當要塞的猛烈炮擊,最終只能夠放棄。
直接從水路打開通道的企圖落空後,小日本轉而將目光投向了陸地,波田重一這個老鬼子的確不簡單,他無意中從一個隨軍記者那裡得到一個消息,得知馬當要塞的守軍最近要舉辦個慶典活動,他便利用這個情報精心制訂了一個奇襲計劃。
第2章馬當失守
**八年抗戰,陣亡三百萬人,死志感天動地、可撼日月,但是悲壯中其實也有許多不必要的失誤,這些失誤本可以避免,最終卻因為這樣那樣的人為因素飲恨沙場,譬如淞滬會戰最後階段因為蔣委員長對西方列強心存僥倖,譬如蔣委員長在南京保衛戰中首鼠兩端,又譬如桂永清、黃杰還有龍慕韓在蘭封會戰中的臨陣脫逃。<-》
論影響,淞滬會戰最後階段蔣委員長的心存僥倖直接導致八十多個精銳師喪失了最後的撤退機會,結果**兵敗如山倒,就連斥重金構築的四條國防線都沒有發揮預期的作用,首都南京也直接暴露在日軍兵鋒下,更導致整個中日戰爭的局面急轉直下,華東、中原大片國土淪陷,其影響可謂是極其惡劣。
論慘烈,蔣委員長在南京保衛戰中的首鼠兩端直接導致十幾個師放棄抵抗,十萬敗兵潮水般湧向下關碼頭,卻又因為無法渡江而被日軍所俘,最後被日軍殺雞宰羊般殺掉,殺得興起的小日本甚至還把屠刀轉向了平民,這才有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論氣憤,桂永清、龍慕韓在蘭封戰場上兩次臨陣脫逃,以致**圍殲土肥原師團的作戰行動功虧一匱,以致軍、71軍、74軍各軍數萬陣亡官兵的鮮血為之白流,龍慕韓被槍斃可謂死有餘辜,桂永清其實也應該槍斃。
可要說可惜,卻沒一次失誤能比得上馬當要塞的失守。
馬當要塞地處江西馬當鎮,長江在這裡拐了個彎,江面急劇收窄,水流湍急,江面下更是暗礁林立,原本就兇險萬分,早在去年淞滬會戰失敗後,蔣委員長其實就已經預見到南京事實上已成絕地,為保住武漢這個地理中心,蔣委員長聘請德**事專家設計,並斥巨資修建成了馬當要塞,其堅固程度甚至尤要勝過江陰要塞。
德國人的嚴謹是一貫的,在當時馬當要塞絕對算得上是固若金湯了。
馬當要塞的主體是一條攔河壩式的阻塞線,水面布置三道水雷防線,共投入水雷將近兩千枚,水底更有沉船49艘,人工暗礁35處,在南北兩岸的山峰險要處,還構築了大量的碉堡以及炮台,一共裝備有二十餘門火炮,其中還有四門超大口徑艦炮,這四門超大口徑艦炮都是從自沉的軍艦上拆卸下來的,絕非擺設。
由於長江航道的限制,日本海軍中國方面艦隊的戰列艦、重巡洋艦無法溯江而上,僅憑輕巡洋艦或者炮艇的火力,是絕然無法正面突破馬當要塞的,既便有海軍、陸軍航空兵從空中給予火力支援也沒有用。
最終的事實也證明德國人是經得起考驗的,日本海軍第幾次強攻都沒能突破馬當要塞,反而被**的江防炮擊沉了好幾艘軍艦,日本海軍甚至還出動了鹿屋、木更津航空隊的十幾架長程轟炸機,可最終也一樣無濟於事。
蘇聯援華航空隊的兩百餘名飛行員也不是吃素的,他們駕駛著蘇聯援助的戰鬥機、轟炸機給日本的陸海軍構成了極大的威脅,藉助蘇聯援華航空隊,國民政府甚至還組織了一次對東京的越洋轟炸,由於航程太遠轟炸機無法攜帶炸彈,最終只能往東京上空投下幾萬張傳單了事,但此事仍對當時日本造成了極大的震動。
德國人是嚴謹的,馬當要塞不僅可以阻擋來自江面上的敵人,也同樣可以抵禦來自陸地上的進攻,因為要塞四周全是丘陵、湖沼,這些丘陵雖不算險峻,湖沼也不大,但足以對日軍的機械化重裝備造成致命的影響,日軍如果想從陸地上進攻馬當要塞,就不得不扔掉所有的重裝備,只能依賴輕武器來進攻。
或者,日軍也可以調來工兵修建簡易工路,但這就極其耗費時日了,而且代價絕對不會小,因為**已占據了馬當山、長山等制高點,**只要在制高點架起迫擊炮和馬克沁重機槍,就足以對修路的日軍工兵造成大量的殺傷。
正因為這樣,蔣委員長才會對馬當要塞寄予厚望。
正常情形下,日軍要想突破馬當要塞,沒有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是絕然不可能的,蔣委員長希望馬當要塞能擋住日軍一到兩個月,其實已經是比較保守了,但事情壞就壞在正常情形這四個字,因為馬當之戰,**這邊偏偏就出現了不正常的情形。
馬當要塞的防禦體系由兩個部份構成,核心陣地是兩岸險要處的碉堡工事群,由海軍陸戰隊總隊的第大隊駐守,外圍防線則由李蘊珩的第16軍負責,李蘊珩第16軍的前身是湘軍第53師,中原大戰前老蔣為了拉攏李蘊珩,將53師擴編為軍,其實就是換個番號,李蘊珩第16軍還是只有一個師的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