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頁
第10章國防工事
說起國防工事就不能不提民國21年(1932年)的一二八上海抗戰。
十九路軍打得雖然英勇,可由於中國跟日本相比在陸海空軍軍力上處於全方位的絕對劣勢,在日軍三次增兵、四易主帥後,十九路軍還是吃了敗仗,張治中率「御林軍」第五軍加入,也未能扭轉頹勢,蔣委員長一度甚至已經做好了遷都洛陽的準備。
不過最終,美英法德等西方列強不願意日本獨占中國富饒的長江中下游地區,便聯手向日本政府施壓,當時西方世界並未形成兩大戰爭集團劍拔弩張的對峙態勢,所以列強的聯合施壓還是很有威懾力的,日本政府最終屈服。
一二八事變最終以停戰談判而告終,可蔣委員長還是嚇出了一身冷汗,老蔣深感中日兩國在國力、軍力上存在巨大的差距,當時若不是西方列強出面干預,搞不好就真讓小日本趕到洛陽了,於是蔣委員長便下定決心改變這樣的不利局面。
也是湊巧,當時張少帥對蔣委員長還算忠心耿耿,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地方軍閥還算老實,國內政治還算平靖,蔣委員長便開始全力整頓軍隊,在德國顧問團的幫助下弄了個五年整軍計劃,決定在五年內整編出60個德械師!
紙面上的德械師兵額17000餘人,轄六個步兵團,炮兵、工兵、通訊、特務、輜重、騎兵各一個營,不過直到淞滬會戰爆發,這種紙面上的德械師也只編成一個,就是樣板部隊中央軍校教導總隊,而且其中三個團只有軍官骨架,兵員並沒有補足。
除了整軍,蔣委員長還決定在京滬杭地區修建國防工事,因為蔣委員長很清楚,中日兩國在國力上存在巨大的差距,既便如願編成了60個德械師,將來中日開戰,中國也肯定處於防禦一方,所以還需要藉助堅固的工事來有持久消耗敵人。
主持修建這麼龐大的國防工事,非得聲望卓著、能力出眾的軍事家才行。
當時中**界公認的軍事家或者說有資格擔任總參謀長的人只有三個半,其中以蔣百里聲望最著,可惜他有過倒蔣的經歷,蔣委員長對他不信任,劉伯承能力最強,可惜已經投奔了共產黨,白崇禧聲望能力都稍差,而且還是桂系二當家,蔣委員長還是不信任,除了這三人,那就只剩下最後半個軍事家了,他就是楊傑。
不過楊傑當時因跟何應欽爭寵失利在鬧情緒,他連最起碼的實地勘察都沒做,就用兩個半天時間在圖紙上畫了幾條線,整了個「京滬杭設防方案。」整個方案範圍很大,最奇葩的是居然對南京這麼大一個城市採取閉鎖式的堡壘防禦方案,換句話說他準備把南京打造成一個超級要塞,結果被死對頭何應欽批了個狗血淋頭,說他形式陳舊、思想僵化。
蔣委員長也覺得楊傑消極殆工,不給他蔣某人面子,便把他趕到歐洲「考察」去了,緊接著蔣委員長開始問計德國顧問團,德國人要嚴謹得多,他們花了幾個月時間實地考察,最後提出了一個極其嚴謹的防禦方案,按照這個防禦方案,以當時日軍的軍力、火力水準,是根本沒有希望突破防線打到南京了,不過這方案也有致命的缺點,那就是造價太高昂了,國民政府得不吃不喝好幾年才能省下打造國防工事的錢來。
最後蔣委員長實在是沒辦法了,把任務交給了軍委會參謀部,參謀部的高參們沒有辜負蔣委員長的期望,他們經過大量的實地考察之後提出了一個方案,這個方案對於日軍可能的進攻方向,整個防禦方案的側重點,都有著合理的闡述和區分。
該方案認為,日軍最有可能沿著長江、京滬鐵路自上海進攻南京,所以主張在福山、常熟至吳縣、江陰至無錫分別修建國防工事,並且在前後設置進攻陣地以及後方集結陣地,構成兩條以營團級工事群落為主體的國防線,這便是吳福線以及錫澄線。
方案同樣沒有忽視日軍從杭州灣登陸的可能性,主張在乍浦、澉浦、拓林等地修建海岸要塞,並在乍浦、嘉善至蘇州,海鹽經嘉興至吳江修建國防工事,同樣在前後修建進攻陣地以及集結陣地,這便是嘉乍線以及海嘉線。
除了這四條國防線,在南京還要修建復廓陣地以及外圍防線,復廓陣地以城垣為依託,外圍防線則從大勝關始,經牛首山、方山、淳化鎮、湯山鎮至棲霞山形成一個弧形工事群,背後依託長江天塹,構成一完整的防禦圈。
蔣委員長採納了該方案,並於民國23年開始施工,到民國25年基本完工,其工程主體便是吳福、錫澄、嘉乍、海嘉四條國防線。
四條國防線主要由營級工事群所構成,少量重要地段則加強成團級工事群,所有的重機槍巢、炮兵陣地、觀察所、掩蔽部、彈藥庫全都由鋼筋混凝土濤築成永固工事,戰時只需掘開交通壕、散兵壕就能組成完整的防禦工事。
所有永固工事的頂壁hou度全部超過一米,足以抵禦150mm口徑重炮炮擊以及500磅航彈的轟炸,地下掩蔽部的頂hou更是超過兩米,足以抵禦1000磅航彈的轟炸,期間由於偷工減料以及設計誤差,難免有所錯漏,但總體是不會差太多的
這樣四條斥重金打造的國防線,原本是可以發揮極大作用,給予日軍極大殺傷的,如果能有十到二十個師依託國防線設防,日軍很難迅速越過國防線,然而由於蔣委員長大戰略上的嚴重失誤,這四條國防線卻幾乎沒有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