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
可他們這位明宣帝,明擺著不同於常人。新繼位後三把火,一把比一把燒得旺。
有了選諡號的事在先,禮官擬年號時特意托內侍傳了一句,若陛下不滿意可以自己擬定。吳君翊果然大筆一揮,寫下明宣二字。
無人敢有異議。年號和諡號還不一樣,反正都是吉祥的字,陛下喜歡哪個就挑哪個,避諱也沒有那麼嚴格。
緊接著,這位打著為先皇守孝,禁止娛樂的名義,遣散書院,趕走了幾十名侍書。
說實話,這件事絕大部分朝臣還是十分欣慰的,畢竟他們也不滿這些人占據武英殿已久了。可接下來這件事,就令大多數人心有餘悸:
吳君翊又以雷霆之勢,連罷數名老而無用之臣,且各個都有彈劾奏章為據,納賄貪污、草菅人命,條條樁樁都是有名有目,查證清楚,無法抵賴。
朝臣上書為他們說話,也不敢開脫,只能接著新君登基的時機,請求寬宥一二。
吳君翊沒有把事情做絕。他的確把這些人免為庶民,但到此為止。罪大惡極之徒交與刑部處置,其餘大多數都不做追究,還保留了原有的致仕待遇。
這些人被他前面一手驚嚇到,聽聞還能保全晚節,已是感激不盡。有些有把柄在手,還未被點名處置的,也紛紛上奏請求致仕,一時間,老臣的數量大大減少。
這些人中,不乏賈盛德的手下。
賈盛德自然不滿,可惜這位新君一看就是不受擺布的,他那些手下又的確犯了事,求到天子面前,反而顯得他不知事。
賈盛德也只能陰慘慘一張臉,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小兒郎還不知事,計較什麼?且看著吧,明年就是簽訂條約整十年,南涼和代國必派人來,我倒看看,大軍壓陣,他要如何料理!”
吳君翊不知道賈盛德背後議論他的那些話,也能猜個七七八八。不過他根本沒時間搭理,他要做的事還多著呢。
建寧年間,由於皇帝沉迷書畫,不問朝政,朝臣也鮮少能見到皇帝,遞上去的奏摺多落入丞相之手,因而彈劾之風漸熄。
吳君翊卻還年輕有力,不打算假手他人。他下令,鼓勵言官彈劾,命御史監督百官言行,若有不合之處可直接越級上報。
當然,必須得言之有據。
自他繼位,搬到乾清宮後,所有奏摺一律在文華殿批改,或者帶回乾清宮,但都不准出殿門。內侍也被他申飭過,不敢有偷窺政務的心思。
言官不能因言獲罪,而奏本直接送到皇帝手裡,簡直是天大的誘惑!想想吧,彈劾失敗,也無人知曉無法報復,可若是成了,那可是青史留名的大事!
一時間,彈劾的摺子紛紛而上,說什麼的都有,矛頭直指高官。
但出乎吳君翊預料的是,彈劾賈盛德的,並不算多。
但他很快釋然。賈盛德把持朝政多年,樹大根深,自己一時之間想讓那些心懷不滿的官員信服,還有一定難度。何況在多次清洗後,還能留在朝中的主戰派,自然是城府頗深,不會輕舉妄動的。
可惜賈盛德餘威尚在,想要召回那些從前被驅逐的官員,怕是有難度。
不過沒關係。想剷除這棵大樹,他需要足夠的耐心。
早先吳君翊監國時,曾命宋滄山監督鍛造農具。如今又有一年前在皇莊種下的良種,收穫頗豐,吳君翊大喜,命人將良種與改良農具一併推廣至民間。
他派出巡查御史與各州、縣主官說明用法。每年這些外官考核,最要緊的一項就是糧食產量、稅收如何。所以他們都不敢掉以輕心,尋來當地出名的鐵匠打造農具。親自帶人去民間宣傳,監督農人更換種子,農具。有些官府甚至是自掏腰包。
另一方面,吳君翊嚴格信守自己守孝三年的諾言。他住進乾清宮後,就把宮女大多調去了其他宮殿,只留了幾個張羅他的衣物與侍弄花草之流。
除此之外,他的所有龍袍都是特製的,僅在玄袍上暗繡了龍紋,其餘佩飾都是白玉或是銀製品。三餐更是削減份例,只用素食。這樣下去沒多久,吳君翊就瘦下來。
可他卻堅持不沾葷腥,不沾酒水,讓那些躍躍欲試想要彈劾的言官們大失所望。
朝臣們都清楚,這位主子和先皇不一樣,不是能輕易應付的,他們做官的,也該換一套行為準則了。
然而手段強硬的吳君翊,煩惱也不少。
接連罷免官員,吏部的官員有些坐不住。低級的缺位可以讓那些銓選的新科進士補上,可空缺的官職不少都是要職,這些必須由皇帝過目,他們吏部做不得主。
吳君翊慢慢吩咐道:“先讓朝臣們推舉,再拿名單過來讓朕挑選。”
這一去一回,吏部儘可能加快速度,過了兩天重新呈上名單。
禮部,郭栩頂替告老的大人接任尚書。
這個沒什麼,基本是大家的一致意見了。吳君翊還惦記著當日鄧先寄住他家,在問過幾句這人的生平後,痛快地批了個准字。
能讓鄧先與之為伍的,至少不是什麼貪官污吏。
吏部就更複雜一些,因為是彈劾的主戰場,倒下了兩名郎中一名侍郎。吏部尚書嚴祥熙,是賈盛德的姻親,兩人都是屹立不倒的老臣,把個吏部把持在手心裡,輕易不能塞人進去。
吳君翊先看推選的人,卻很不滿意:此人並非嚴家人,但是吳君翊當日記下朝中的關係,一看就知這人是賈盛德侄子的門生,打上嚴家人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