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李陪笑:“那是那是。”
“哈哈哈……”
三人毫無隔閡,開心不已,放聲大笑,好似家人一般。
真的,看起來,好似家人一般。
第三十二章 故土難忘
更新時間2012-7-17 12:17:32 字數:3450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李成坐上總侍衛長的位子,才知道長樂宮這個晉國權力樞紐的安全工作到底有多嚴格。雖然總侍衛長是負責宮內全部的安全事務,但各殿的侍衛長的任命和清退卻是由監國親自負責。侍衛長們的報告需一式兩份,同時遞交總侍衛長和監國,總長每個月又要向監國報告兩次,如果遇到緊急狀況,需要一天一報甚至一天數報。宮中需要的食物經過長期的篩選,已經在城外選定了專門供應的村莊,他們生產的農作物收穫上來,經過驗收直接運回使用。宮中開鑿了三口井,用水完全可以自給自足,三口井由專人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看守。每道食物烹飪好,都要由製作廚師和監管人親自品嘗,一來嘗試口味是否符合要求,二來試驗有無毒藥。
李成坐鎮宮中,頻繁收到情報人員關於高傑的秘報,這種報告永遠不會被世人所知曉,只有負責人和最高領袖數人才能翻閱。情報系統對於高傑這種被罷職閒擱的大員極其重視,一言一行,都必須隨時上報。連續多日收到此類不痛不癢卻很煩人的報告後,李成終於明白為什麼很多高官貴胄在遭免職後會被處決,因為情報主管很可能揣測領袖的心意後,對失勢官員的報告中過多稱述不好和危險的信息,當領袖經常讀到心生怨念的反饋,如果對此人不是十分信任,採取極端手段來處理真是太正常不過了。
但是呢,顯然監國對高傑的信任超過一般人,無數份關於高牢騷和不滿的報告送抵長樂宮,但他看完就隨手放到一邊。面對李的詫異,監國回憶起與高的相遇,說出他為什麼會如此相信高。大約十八年前,劉陶帶著兒子去找於神仙算命,於看了看劉陶,又看了當時只有三歲的劉協,說了這麼一句話:“白髮天子黑髮臣,上草下木換乾坤。”劉聽了魂不附體,回去秘密處決了當天的幾名隨從。可話還是泄露了出去,皇帝當時就要斬劉陶,多虧劉家世代為官,朝中同僚們以性命擔保,這才免去死罪。就此降級監視,一直到“貢院舞弊案”發生,轟動天下,科舉飽受病詬,朝廷開始創辦新式學校。
帝都洛陽創建了京師大學堂,這座大學堂不僅是大隋最高學府,更是全國最高教育機構,統轄各地新舊學校。在朝廷多年沉浮的劉陶被任命為正總教習,潘彰為副總教習。一天,劉陶和潘彰在校內視察,見到一個餓得幾乎暈倒的學生,便買了份飯菜給他吃,潘嗤之以鼻,認為沒錢就是廢物,那個學生應該自己賺錢才對。
劉陶和潘彰很快因為治學理念不合發生爭執,劉提出“文治”,即管理人員與學生關係近乎平等,長官與老師不得隨意辱罵毆打學生,不得收受學生與家長財物。治學分離,老師管理學生的學習情況,但無權插手生活狀況,管理人員負責照料學生的生活,保障其安全,長官根據兩方面情況決定學生合格與否,開除與否,畢業與否。並給於學生一定的自治權,監督老師,管理人員和長官的行為和決定,捍衛學生自身的自尊和權利。而潘彰對此頗為不屑,堅持“武治”,即治學合一,管理人員既是老師,也是家長,全權負責學生的一切行為和意志,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採取任何手段來保障學堂的有序活動,允許體罰和責罵,學生對上級必須無條件服從。
大臣們也因此分為兩派爭論不休,驚動了皇帝。經過廷議,皇帝偏向於潘彰,稱“武治有利於學生尊師重道,有利於學生身心純潔,有利於維護帝國萬年基業。”並建議劉陶“退位以避賢”。關鍵時刻,高傑帶領學生們為劉陶鳴不平,上了一封萬言書,裡面寫了什麼至今無人知曉,但是皇帝看完,態度發生轉變,稱其“語雖欠缺,但其心可嘉”擢升劉為管學大臣,總領京師大學堂,劉就此青雲直上,直到成為吏部尚書,那是後話不提。潘彰顏面盡失,自請辭去副總教習,左遷至壽春擔任水軍都督。多年之後,南方叛亂迭起,官軍百年未遇戰事,一觸即潰,數郡告急,朝廷調潘鎮壓,他平日治軍嚴謹,很快平定各地亂黨,積功升為兵部尚書。
至葉偉豫章起事,與官軍數次激戰,潘彰通過招降何進,先敗後勝,迫使葉公子撤兵雍州。劉陶見時機已到,自請提兵平叛,遭到皇帝懷疑。此時絳城被圍數月,西北岌岌可危,忠王提出一個折中的辦法:將劉的兒子斬首,以絕“天子”之說,然後可統兵出征。劉家秘密商議,由一個自小被收養的孤兒化裝成劉協的樣子替死,為了讓人相信死的就是劉協本人,劉協的母親更在刑場自刎身亡。劉陶瞞天過海,日後開創晉國時,朝廷中凡是贊成過他出征的大臣均被革職查辦。
可在他剛剛與葉公子交戰的時候,也不是一帆風順,開始屢戰屢敗,焦頭爛額時身為參謀之一的徐華提議他效仿潘彰,策反其部將。劉於是帶了幾名隨從,連夜趕赴高傑大營,曉以情理。高傑就是當年在京師大學堂餓暈的學生,最終高因“一飯之恩”願意投誠,劉也答應了與他一同建立平等,自由,民主的國家以及保證葉公子安全,他對高說:“今將軍為我心腹,肝膽相照,天不變,此心不變。”雙方內外夾攻,葉偉猝不及防全軍覆沒,退入涼州,至今不能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