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383頁

    這種格局的安排,也是花了不少的心思。印度教與佛教是印度本土的兩個最大宗教,兩者之間在莫臥兒王朝建立之前,較為融洽,但是隨著莫臥兒王朝的建立,伊斯蘭教入侵,與本土宗教發生了激烈的衝突。這樣分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讓他們增進聯絡,然後在與外來的伊斯蘭教、基督教的辯論中形成統一戰線。至於錫克教,耆那教,這是兩個小派別,雖然也是印度本土宗教,可微不足道,為了不使目的太過招搖,因此讓他們與兩個外來宗教在一邊。

    西面十三人,東面十二人,倒也均衡,其中印度教十人,佛教三人。伊斯蘭教六人、基督教兩人、錫克教兩人、耆那教兩人。

    等到各方人士坐好,夏柳起身道:“我們這次辯論大會的主要流程我想各位都看過了,那麼下面就請印度教的思想家闡述下你們的觀點。”

    印度教這次共來了十人,由於他們在印度的力量最強,擁有十個宗教教團,這十個人也都代表了各自的宗教教團。此時,其中一名年紀最大的老者向旁邊的中年人點了點頭,那人便恭敬的起身,向眾人行完禮後,開始滔滔不絕的宣揚起印度教對那三個主旨的影響。

    這個傢伙的口才確實不差,把印度教從古至今的歷史給簡單描述了一遍,然後又重點強調了印度教在發展過程中擁有多少信徒,對以前的那些腐敗的王朝又有多少功績等等,不過由於印度教本身強調個人修行的原因,導致他們的主要觀點停留在三個主旨的最後一個,就是提高個人精神修養方面。  

    ……………………………………………………

    這兩三章是關於各宗教的,有些平淡,後面會有大變化!唉。再要一次鮮花,最後幾天了,晚節不保的話就得撞牆了!

    第831章 - ~主旨辯論~

    講完之後,便把那講演稿送了一份到夏柳這裡,然後夏柳便讓佛教的代表闡述。佛教強調無我修煉,提倡眾生平等,這是他們的優勢,因此他們也自然而然的大肆發揚,主要在穩定社會以及精神修養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他們的主要觀點只要是對兩個宗教派別有了解的人都基本能猜得出來,夏柳把兩方的講演稿交給風雨等人,讓他們仔細看,然後便請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宗教的思想家們繼續闡述自己的觀點。

    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作用比剛才的那兩個宗教要廣一些,因為兩個宗教都是有政教合一的國家體制,因此在宗教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穩定社會、提高精神修養三個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至於那剩下的兩位兩個小宗教,思想與印度教、佛教很接近,微有一兩點值得宣揚。  

    等到各派別的都分別闡述完了,夏柳便開始邀請各派別分別針對三個主旨開始辯論。

    第一個主旨便是提高生活水平方面,縱觀各宗教的歷史發展,只有伊斯蘭教、基督教在建立過程中,由於依靠了王國的力量,在對這方面多多少少有些作用。至於其他宗教,則作用很小。因此在這一個辯論方面,伊斯蘭教與基督教是占據了一定的優勢。

    而第二個主旨是穩定社會,關於這個,佛教的優勢最大,其他宗教則優劣參半。佛教提倡眾生平等,仁慈,寬容,對社會發展的反作用極小。這一點東方國家的人都能有深刻的體會。雖然佛教發源於印度,但是真正的發展卻是在中國以及朝鮮、日本等國,尤其是經過唐朝之後的中國大力弘揚,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

    因此在這一方面,佛教是占據了絕對的優勢,至於其他宗教,印度教有嚴格的種族等級制度,並有寡婦殉葬等愚昧的做法。伊斯蘭教、基督教雖然在剛開始發展的時候對社會有促進作用,但是隨著政權合一體制的延續,國家腐敗,教廷貪污納賄等也都成為了他們被對方攻擊的軟肋。因此與他們剛開始的優勢來看,兩相基本持平。在這一場辯論之中,佛教是領先了眾教派。

    辯論了兩場,時間已經中午,夏柳便讓眾人休息了一下,吃過飯後,便繼續。  

    這第三個主旨是關於個人精神修養方面的,在各宗教來說,這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各教派都是竭力的宣揚各自的優點,熱鬧非常。

    夏柳聽任眾人辯論,自己則與風雨等人開始翻閱起這些宗教派別的各種資料來,並且偶爾研究研究,對各宗教的思想觀點有的選取,有的剔除。到了黃昏,這些宗教各派在個人精神修養方面的辯論還沒有結束,各自均強調自己作用最大,從讀書認字,到歷史淵源等等,甚至有的開始延伸到了開創各教派的開創者的個人修養水平如何了。

    見眾人精神振奮,夏柳便讓范文程點了燈,吃過晚飯後繼續辯論了兩個小時,然後才讓眾人散去,明天繼續。經過一天的辯論,夏柳等人對各教派的觀點基本了解了,回到府邸後,便開始研究起來。

    “佛教安撫百姓的作用最大,不過思想有些消極,而且寺廟一但多起來,這些和尚又不勞作,浪費人力。對社會的發展沒有什麼大作用,這佛教中的平等觀念、放寬胸懷等倒是可以採納。”在辯論中時,夏柳已經與風雨三人討論了下,一致認為這佛教有利於朝廷控制百姓。不過夏柳這時也提出些不同的看法。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383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