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4頁
這個時代的主要糧食是五穀,稻,黍,麥,稷,菽,還有一種說法是麻取代稻。早期黃河流域是中華的中心,北方不適合種植稻,因此早期稻不在五穀之列。
想要提高產量,劉辯首先要從五穀之上入手。
來自後世的劉辯,對於五穀已經不是很熟悉了,稻,麥,是劉辯最熟悉的,其餘的麻,菽,稷,劉辯都沒有吃過。來到這個時代,五穀是主糧,劉辯倒是吃過不少。但劉辯知道,這產量是低的可怕。
劉辯前世是北方人,早年也種過地,只有一畝多,但卻足夠養活他們家一家幾口。倒是這個時代,一畝地養活一個人,說出去要被人笑掉大牙,這是根本不可能。
原因就是五穀的產量太低太低了,劉辯不熟悉五穀,卻知道高粱,他也吃過,味道不好,產量很低很低。高粱在大漢北方,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主食,很難想像漢代以吃這些東西為主。
想要提高糧食產量,便要用新的作物,取代五穀!
五穀之中麥,稻劉辯不會取代,後世便是北麥,南稻。麥稻這兩種作物,經過數千年的發展,逐漸脫穎而出。取代了其他穀物,劉辯要做的,就是提前以麥稻為主,其餘幾種,劉辯決定要取代不用,產量低不說,數千年發展之下產量也不高,並且不好吃。
當然,這幾種穀物是中華本土產物,劉辯也不會讓它完全被取代,畢竟它包含著無數代先民培育的心血。若是因為劉辯,這幾種作物在中華消散,劉辯心裡也過不去。劉辯心裡還怕不知多少年後,被別的朝代說成是他們的本土作物呢。
畢竟有些人,不要臉是出了名了!
以麥子為主以後,劉辯便可以拿出系統中的優質麥種拿出來種,如此一來,糧食產量提高那是輕而易舉的。
當然光種植麥是不行的,劉辯還決定從系統之中兌換幾種優質的糧食。
早年劉辯兌換出了番薯,如今番薯已經在雍涼廣泛種植,憑藉紅薯也救活了許多百姓,而且紅薯的各種吃法,也被百姓給研究出來了。煮烤這個都知道,但聰明的百姓們,發現紅薯不利於儲藏,便製作出了紅薯粉,利用紅薯粉,可以製作湯圓,這是一個意外之喜。
這一次,劉辯看上了玉米,土豆!
這兩種作物,都是明朝傳入中華,其產量之高,遠勝於五穀之中的麻,菽,黍等作物。
玉米自不必說,一根玉米杆上能生長兩到三個玉米棒子,一顆玉米便能讓一個人飽餐一頓了。玉米可以煮著吃,還可以研磨成粉,製作餅。以漢代的技術,玉米的吃法完全可以承受。
並且玉米杆更是寶物,它生長周期短,可以用來製作肥料,也可以餵給牲畜食用。劉辯拿下河套準備建立馬場養馬,正可以用玉米秸稈充當牲畜口糧。
土豆,與番薯一樣產量很高,吃法上可以做菜,可以煮著吃,蒸著吃。並且土豆的藤蔓,也可以給牲畜吃,雖然這個時代還沒有炒菜這個說法,不過也不妨礙土豆的種植。
劉辯思考一番,決定在兌換出大豆來,大豆也就是黃豆,其實大豆在這個時代也有。它就是菽,只是這個時代的大豆顆粒很小產量不高,與後世的大豆不太一樣。
以麥為主食,輔以番薯,玉米,土豆,大豆,這是劉辯決心改變穀物種植,來提高作物產量的辦法。
甚至不需要其他種植技術,培育技術,劉辯只要用這幾種作物代替五穀,劉辯手下的糧食產量便能夠提高許多許多。
但劉辯並不滿足,這幾年他可以一心一意治理國家,既然這幾年他以發展生產力為主,自然要想盡辦法提高生產力為上。
劉辯繼續巡視著系統商城中的技術,想辦法用於農業之上。同時腦子裡,思考著行之有用的辦法。
姜梵說
有什麼提高糧食產量的辦法可以說說。
以新的作物取代五穀這是最主要的,然後便是從種植,土地的利用,農業人才,水利,肥料這些方面來寫。
有什麼好的建議,都可以說說,能夠強盛國家的計策,都可以說,如果覺得不錯我會採納的。
第518章 召喚人才
除改變耕種作物提高糧食產量的辦法之外,劉辯又思考著其他的辦法,儘可能提高大漢的生產力。
作物的品種是根本,除此之外,便是工作效率。
何為工作效率?大漢時期百姓耕種靠的是人工種植,土地的開墾以人力挖掘與牛耕為主。牛在古代是寶貝,律法上殺牛是犯法的,有時候饑荒戰亂,一個村子都沒有一條牛,耕種便靠人力挖掘,可以想像生產力的落後了。
而在後世,耕種靠的是機器,速度快了不知道多少倍。
打個比方,同樣大小的一畝地,用人力挖掘可能需要三到五天,用牛耕需要一天,用機器只需要一個時辰。
但由於漢代技術的落後,有的家庭不光沒有牛,甚至是耕種的鋤頭,農具都沒有,這也就造成了生產的落後。
比如玉米這種作物,可以春播,可以夏播,生長周期短,一年可以播種兩季,一季只需要四個月左右的時間。可由於開墾土地上浪費了大量的時間,春季播種之後,再到收穫,想要夏季在播種,然而時間卻不夠了,因為土地沒有開墾的時間。
原本一種可以種植兩季的作物,卻只能種植一季,假如能夠提高開墾的速度,將作物兩季都種植上,那糧食產量不就呈倍數增長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