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481頁

    韓國的蒙古語研究

    韓國學者成百仁先生在內蒙古大學第三屆國際蒙古學討論會上發表題為《韓國的蒙古語研究》,在2001年第3期的《蒙古學信息》上,穆仁先生將其論文翻譯成中文發表。韓國的蒙古語言研究可分為兩個部分,古代蒙古語言研究和現代蒙古語言研究,前者是以書目學、歷史、比較文學和比較語言學為主,後者則將研究重點放在主流蒙古學研究資料上;前者的研究課題主要來自歷時音系學、借詞現象等,旨在弄清韓國語和蒙古語之間的親合關係,而後者之研究範圍擴展到包括詞素句法和語義學內容,對《蒙學三書》和其他古代蒙古文獻的研究旨在弄清韓國語與阿爾泰語系之間的親合關係,進而澄清韓國歷史之源起問題,而現代蒙古語研究所描述和解釋的現象,嚴格地來講都屬於蒙古語族自身的問題。

    蒙古學研究之五

    更新時間:2005-7-23 10:51:00

    字數:9988

    近代第一份蒙文期刊

    內蒙古圖書館的忒莫勒先生在2001年第3期《蒙古學信息》上發表題為《〈蒙話報〉研究》的文章,介紹和評價了近代第一份蒙古文期刊。《蒙話報》是1908年吉林省調查局主辦的,其宗旨是:“以開發蒙民知識為目的,籍以疏淪蒙情而宣揚上德,兼為調查各蒙旗政俗之補助。”體例“采輯各種論說暨內政外交之有關蒙古事項,以及淺近學說,足以啟迪蒙民智識者,用通行之蒙古語編演,之間亦插入圖畫”。內容分諭旨、中外要點、論說、奏牘、時事要聞、演說、淺近學說、市價、雜俎、附錄等10類。每月出版一期,逢十五日發行,每期出版600份,分送吉林所屬蒙旗各地之蒙古人民,不取報資。吉林省調查局總辦兼任該刊總理,除漢文編纂由本局局員兼任外,有蒙文書譯員、蒙文助譯、漢文書記和畫師。《蒙話報》的存世情況,國內內蒙古圖書館存有完整的第25期,另外報導還存有第5期(未見原件),內蒙古圖書館還存有第7和27期的殘書。國外前蘇聯列寧格勒亞洲研究所圖書館存有第5-6、7-9、16-17期。該刊雖然以報為名,從其內容看,實為一政治性很強的綜合性期刊,頗有些政府公報的色彩。  

    蒙文的信息處理

    內蒙古大學蒙古學院的華沙寶教授在2002年第1期《內蒙古社會科學》(蒙文版)上發表題為《關於蒙古文信息處理工作》的文章,在總結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的蒙古文的信息處理工作的基礎上,闡述蒙文信息處理工作中的方式方法、技術手段、至今沒有解決的難題。正確理解在信息處理工作中的人力、物力投入,面對遇到的難題,通過電子計算機的應用,通過對現有蒙文的改革,使蒙文信息處理工作更加適應時代的步伐。文章有:1、蒙文信息處理工作所取得的成績;2、取得成績的原因和存在的困難;3、對蒙文信息處理工作的意見。

    蒙古包裝飾的意義

    蒙古國立大學的南丁畢力格先生在2002年第1期《內蒙古社會科學》(蒙文版)上發表題為《蒙古包裝飾圖案的象徵意義》一文,闡述蒙古包裝飾的象徵意義。蒙古包主要是由支架和圍氈構成的,圖案也在支架和圍氈上。作者通過民間文學的婚宴祝詞、賀詞等,總結出蒙古包裝飾的特點:1)抽象地描繪山、水、雲等自然景致;2)描刻猛獸、擒類;3)表示祝福。

    蒙古族的紀年

    內蒙古赤峰師範專科學校的寶音初古拉先生在2002年第1期《內蒙古社會科學》(蒙文版)上發表題為《淺談蒙古族的支幹紀年習俗》。在漫長的歷史時期,蒙古族運用過十二生肖法、五色法、五行法、六十循環法、漢族的天干地支、漢族的朝代、蒙古朝代等紀年方法。  

    古代農耕和遊牧經濟文化類型

    農耕和遊牧是兩個大的經濟類型,它在中國經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西北民族學院的賀衛光副教授在2002年第1期《西北民族學院學報》上發表題為《農耕與遊牧:古代中國的兩大經濟文化類型》,闡述了農耕和遊牧兩大文化。中國古代存在農耕和遊牧兩大經濟文化類型。遊牧文化是與農耕文化相對存在的文化系統。形成兩大文化類型的主要原因不僅是生態環境,還有中國古代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和中國古代農耕文化中特有的中原為“中心”的思想。從歷史上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關係的角度而言,中國古代並沒有形成典型的農牧結合的經濟結構。

    戰國時代不同文明對今內蒙古部分地區的影響

    學術界對活動在蒙古高原的北方各族古代歷史和內蒙古地區近現代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對古代中原國家在今內蒙古地區的歷史卻研究的不多。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的張久和研究員在2002年第2期《內蒙古大學學報》上發表題為《戰國時代燕、趙、秦諸國對今內蒙古部分地區的經略和管轄》的文章,闡述古代不同文明不同民族在內蒙古碰撞交匯。內蒙古地區是遊牧文明和農業文明交互影響、彼此吸收、民族融合的一個重要場所。燕是周在北方的一個諸侯國,強盛時期占有今河北、遼寧大部和內蒙古赤峰、通遼南部的部分地區,前300年後,燕王用從東胡回來的秦開率兵擊東胡,東胡敗,北退千餘里,燕國自秦開向北擊走東胡,修長城,置郡,移民屯兵戍邊。戰國時代的趙國,強盛時期大約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南部以及內蒙古的部分地區,趙國是在趙武靈王時期把今內蒙古的部分地區納入自己的版圖的。趙國進入今內蒙古境地後,修築了長城、建立了城鎮。趙武靈王死後,趙國在內蒙古的管轄能力逐漸減小,前222年,趙國全境歸秦國。秦國是戰國七雄中的強國,占有陝西、甘肅、寧夏及內蒙古鄂爾多斯地方。秦國在今內蒙古地區也有長城、郡、縣等管理機構。此後,歷史上的內蒙古地區一直是遊牧民族和農業民族反覆拉鋸爭奪的地帶,也是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交互影響、彼此吸收、民族融合的重要場所。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481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