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475頁

    準噶爾部的形成

    邢潔晨副教授在《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上發表題為《準噶爾部形成考辨》的文章。衛拉特人我國古代蒙古族的一個分支,準噶爾部是衛拉特蒙古人的組成部分,曾長時間居於核心地位,對準噶爾部名稱的含義及形成作了詳盡的考證。文章認為,準噶爾部即左部,它源於15世紀60年代末額魯特汗國的左部,16世紀初,伴隨著汗國的變遷,由行政建制區蛻變為部落,準噶爾名稱也作為部落名稱沿用下來。噶爾丹稱汗建國,準噶爾遂成為汗國名稱之一。準噶爾汗國滅亡,其名稱逐漸演變成部落和地名。關於準噶爾部名稱的涵義,古今中外學者作了許多詮釋,其中有:準噶爾部就是左翼之說。認為準噶爾是蒙古語,有左側、左翼、左方等含義。一種意見認為,四衛拉特人曾位於左翼,均稱準噶爾,該名後被其中的綽羅斯人獨占,另一種意見認為,四衛拉特人曾分為兩翼,綽羅斯人屬於其中的左翼,因而得名準噶爾部。但是,仔細考察四衛拉特人,蒙元時期一直處於右翼。15世紀到17世紀之間,衛拉特內部的左右翼之分頻頻發生,但是,綽羅斯人是哪一次得名準噶爾的呢?為什麼只有綽羅斯人被命名為準噶爾部呢?左翼之說回答不了。準噶爾部即右翼。持此觀點的人為外國人,表明他們對蒙古族文化的陌生和對蒙古語的不了解。準噶爾即左路軍。此說認為準噶爾是純粹的軍事建制。1637年,四衛拉特為保護黃教,出兵青海,額魯特為左路軍,因此獲準噶爾部之稱。古代蒙古軍是馬上民族,作戰時分左中右軍不假,但是,歷史上有無數次的征戰,也有無數個左中右軍,因一次戰事被編為左路軍而稱為部落名稱的歷史上還沒有記錄,而且出征青海的戰爭又不是有特別意義的戰爭。還有準噶爾為蒙古語扎哈的轉音;磚房子等說法。邢潔晨副教授認為,準噶爾部即左部,是行政建制的產物。準噶爾部為綽羅斯人的一部分,形成於16世紀初,準噶爾一名源於斡失貼木兒所建額魯特汗國的行政區劃名稱左部,伴隨著汗國的衰落,杜爾伯特部的出現與分離,額魯特僅存的左部便有行政建制區蛻變為部落,其名稱亦被該部落沿用下來。噶爾丹稱汗建國,準噶爾成為汗國內部人的通稱。準噶爾汗國滅亡,其名稱逐漸演變成部落名稱。  

    元代色目人史

    色目人對元代歷史的發展起著至為重要的作用,尚衍斌在2001年第1期《民族研究》上發表文章《元代色目人史事雜考》,在認真研讀相關史籍的基礎上,對色目人的一些歷史史實作了考察和論述。分析了忽斯慧的族屬問題,指出忽斯慧其人不應該是穆斯林;同時全面考察了元代畏兀兒農學家魯明善的生平仕履;也對元代于闐人非畏兀兒之說予以補正;對元人關於回紇信奉“佛教”的史料進行辨析,明確指出劉祁《北試記》中有關回合的記述真實地反映了穆斯林的宗教生活。

    馬可·波羅遊記新探

    申友良教授在2001年第4期《內蒙古社會科學》上發表題為《〈馬可·波羅遊記〉新探》,探討馬可·波羅和他的故事《馬可·波羅遊記》。對馬可·波羅是否到過中國的問題,學術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馬可·波羅到過中國;另一種觀點認為,馬可·波羅沒有到過中國。持否定意見的學者的論據歸結起來有:一、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史籍中沒有一件關於《馬可·波羅遊記》的可供考證的材料;二、有些具有中國特色的事物在書中未曾提到,如:茶葉、漢字、印刷術等;三、書中有些記載誇大失實或錯誤;四、從波斯文的《導遊手冊》中抄襲來的。對懷疑論者的論據,持肯定態度的學者進行了不懈的論證工作。申友良教授認為馬可·波羅這個名字不一定是指某個特定的人,而是指當時的一批東西交通的開拓者,馬可·波羅是他們的代名詞;《馬可·波羅遊記》就是他們當時歷險經歷的總結。

    永樂時期瓦拉三王

    洪武元年(1638)明軍工區大都,元朝滅亡,元室北退,到洪武末年,漠北逐步形成三大集團,即東蒙古韃靼、西蒙古瓦剌和兀良哈三衛。明朝根據自己的需要,對三大集團分別對待。於默穎薄音湖在2001年第3期《內蒙古社會科學》上發表題為《明永樂時期瓦剌三王及和寧王的冊封》,剖析了明朝對蒙古的政策。到洪武末年,漠北的三大集團勢力消長,紛爭不已,並各自因需與明朝發生關係,明朝依據蒙古的形式,對蒙古採取積極備御,扶弱抑強,分而御之。對瓦剌三王及和寧王的冊封,就是明朝對蒙古政策的具體體現。永樂初年,蒙古高原有韃靼和瓦剌兩部爭雄,面對強大的傳統大汗勢力的韃靼部對明朝構成的威脅,明朝積極與剛剛興起的瓦剌部建立聯繫,瓦剌為了利用明朝之手打擊韃靼部,於永樂六年(1408)應明朝的詔諭,瓦剌遣使請印信封爵,於永樂七年(1409)明成祖下詔逢瓦剌馬哈木為特進金紫光祿大夫順寧王,太平為特進金紫光祿大夫賢義王,把禿孛羅為特進金紫光祿大夫安樂王。這三王的之號,完全出於明朝的杜撰,其意思反映瓦剌順從明朝。三王的品級是散階正一品,同時發放印章。史書記載順寧王的印章為駝紐金音。安樂王一世而終,順寧王、賢義王均兩世。和寧王阿魯台的王號,是韃靼蒙古與瓦剌蒙古之爭被明朝利用的產物。隨著瓦剌勢力的大增,韃靼部被受打擊,明朝也感覺到瓦剌的威脅,決定拉攏韃靼打擊瓦剌,因此,於永樂十一年封韃靼的阿魯台為特進光祿大夫太師和寧王,品級也是散階正一品,錫金印。阿魯台授明朝的封爵,純粹是權宜之計。韃靼和瓦剌蒙古的封建主請封受封的原因是,首先,蒙古內部分裂和汗權式微是政治原因和條件;其次,經濟利益是蒙古封建主接受封爵的主要原因;第三,請封受封是蒙古封建主迫於形式,不得不為之權宜之計;無論韃靼的或是瓦剌的蒙古封建主受封,都是蒙古大汗之下的權臣,接受明朝的王爵,對他們原有的地位沒有損害,而且有加強的可能,因此願意接受。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475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