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頁
據拉施特哀丁收集的蒙古傳說,蒙古人在很早時期被突厥人打敗,只得逃到額兒古涅崑山區避難。波斯史家們估計在大約9世紀時,蒙古人的祖先們已經從額兒古涅崑山下來,進入色楞格河和斡難河[鄂嫩河]平原。同樣的傳說還記載了關於神話中的女祖先阿蘭豁阿的故事。據說,阿蘭豁阿在其丈夫朵奔蔑兒乾死後,感天光而懷上了尼魯溫蒙古人的祖先。最後,傳說中認為尼魯溫蒙古人的李端察爾是成吉思汗的八世祖。
12世紀,蒙古人分成許多兀魯思,據符拉基米爾佐夫的解釋,兀魯思一詞表示部落和小民族兩個意思。這些獨立部落之間互相爭鬥,並與他們的鄰居,特別是塔塔兒人交戰。成吉思汗出身的家庭是屬於孛兒只斤氏族(斡孛黑)和乞顏分族(牙孫)。後來,成吉思汗成功以後,蒙古部落根據是否與乞顏族有關係而分為兩支,這一做法已成習慣。有關係者由光之子尼魯溫,或者說由純種蒙古人組成;無關係者納入都兒魯斤族,他們享有低一等的血統。尼魯溫族中有泰赤烏惕部(Taijgot,Tayichi‘ut,或Taiji‘ut,他們似乎稍微遠離蒙古主體,居住在更北面,在貝加爾湖以東)、烏魯爾德部(urn‘ud)和忙古惕(Manqud)部、札只刺惕(Jairat或Juirat)部。巴魯刺(Barula或Barla)部、八鄰(Ba‘arin)部、朵兒邊(Dorben,今杜爾伯特Dorbot)部、散只兀惕(Saljigut或Salji‘ut)部、哈答斤(Qada-gin,Qatagin或Qatakin)部;在都兒魯斤族中有阿魯刺惕(Arulat或Arlad)部、伯牙吾惕(Baya‘ut)部、火魯刺思(Qorola或Qorla)部。速兒都思(Suldu)部、亦乞刺思(Ikira)部、弘吉刻惕(Qongirat或Qngirat,Qongarat,Qongrand)部。弘吉刺惕部似乎更朝東南方,在興安嶺北面、塔塔兒境附近漫遊。札刺兒部(Jelair)通常被列入蒙古人之中,人們認為該部或者是分布在希洛克河和色楞格河合流處的南面,或者是在鄂嫩河(斡難河)附近,札刺兒部可能是降為蒙古人藩屬的一支突厥部落,並且被當時傳說中的蒙古英雄海都的蒙古人同化。
從蒙古人的生活方式上看,在12世紀末期,他們從理論上可能已經區分為草原畜牧部落和森林漁獵部落。在蒙古-西伯利亞的邊境上,蒙古人的家確實是在南部的草原地帶(不遠處是沙漠)和北部的森林地帶之間的馬背上。格納德認為,最初的蒙古人不是草原民族,而是來自森林山區的民族,"他們的森林起源可以從他們大量使用的木製車上看出來。甚至今天的蒙古人也與草原上的哈薩克人不同,他們用木製的小桶而不用皮袋子。"草原部落,特別是遊牧的部落,為追逐草場而作定期遷徙,在停留之地支起法國人(不正確地)稱為"禹兒惕"的氈制帳篷。森林部落住在用燁樹皮搭的小棚里。
巴托爾德和符拉基米爾佐夫發現畜牧部落--兩種民族中較富裕者--是由一個很有權勢的貴族階級領導,他們的首領往往帶有下列稱號:巴哈禿兒或巴阿禿兒(baghatur或ba‘atur,即勇士)和那顏(Noyan,領主),薛層或薛禪(Sechen或Setsen,蒙古語:賢者),必勒格(bilga,突厥語:賢者),太子(t‘al-tsi或taishi,漢語:王子)。符拉基米爾佐夫寫道"這個貴族階級中的巴阿禿兒和那顏們首要關心的事情是發現牧場和保證必要數量的依附者和奴隸,以照看他們的牧群和帳篷"。這個貴族階級統治著以下社會各階層:武士或親信,他們是有一定自由的人或那可惕;平民(哈刺抽);最後是奴隸(孛斡勒)。奴隸集團不僅包括單個奴隸,還包括成為戰勝部落的臣僕或奴隸的戰敗部落,他們為主人看管牲畜,戰時也作為輔助軍出征等等。
也是根據俄國的蒙古問題專家巴托爾德和符拉基米爾佐夫的看法,在森林狩獵人的部落中,貴族階級未享有在草原遊牧民中那麼重要的地位。他們指出,森林部落主要是處於薩滿的支配下。符拉基米爾佐夫認為,當薩滿們將王室地位與魔力結合起來時,他們取得了別乞的稱號。在成吉思汗時代,斡亦刺惕部和蔑兒乞部的首領們確實擁有別乞稱號。在所有的突厥-蒙古種民族中,薩滿或巫師(古突厥語稱昆木,蒙古語稱孛卡和薩滿,通古斯女真語的漢譯名薩滿)都起著很大的作用。薩滿闊闊出在成吉思汗帝國創建中所發揮的作用將在後文敘述。
上述區別實際上遠不如牧人和林中百姓這兩個名詞所引出的區別明顯。例如,在蒙古人中,泰赤烏惕部屬森林狩獵者,而成吉思汗被認為是出生在一個牧民部落,此外,所有的突厥-蒙古人都是一種或另一種的狩獵人;林中百姓甚至在隆冬季節(這時他們穿上木或骨制的滑冰板)也要獵取用來交換的貂鼠和西伯利亞松鼠,而畜牧者在無垠的草原上用套索、弓箭追逐羚羊和捕捉鹿。草原貴族則用獵鷹狩獵。隨遊牧環境的變遷,一個氏族可以從一種生活方式變成另一種。成吉思汗年輕時,他的父系親屬們奪取了他父親的牧群,在他能夠在馬群和羊群中逐漸發跡之前,他同他的母親和兄弟們一起過著悲慘的漁獵生活。
總的來說,森林部落似乎更加野蠻,除了通過遊牧民的隔離地,他們無法與文明生活接觸。遊牧民由於接近中戈壁的回鶻人、遼河畔的契丹人、或北京的女真人而受益。雖然他們沒有城市,但是在遷徙過程中出現了帳幕群阿寅勒。豎在輪車(合刺兀台·帖兒堅qara‘utaltergen,或合撒黑·帖兒堅qasaq-tergen)上的氈帳圍成圈(古列延),或暫時的聚集群--未來城市的萌芽。人種史研究者注意到從森林蒙古人的簡陋小棚到遊牧民的廓爾(或稱氈帳)的進展。氈帳易於摺疊和撐開,在13世紀成吉思汗國的大汁們時,氈帳變得如此寬敞、舒適,還有帶絨毛的皮毛地毯,以致它成為真正的旅行宮殿。然而,自近代蒙古人衰落以來,廓爾也退化了,它不再有13世紀時用來通氣、排煙的小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