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468頁

    成吉思汗後裔的"札撒"(yasaq),字面意思是"規章"或"公共法典",其初本(或帝國大典)定於1206年召開的庫里勒台上。通過札撒,得到天助之力的大汗對其人民和軍隊實施了上天制定的嚴格的紀律(民和軍的範疇很難區分)。法典確實嚴厲:謀殺、盜竊、密謀、通姦、以幻術惑人、受髒物者等死。違令行為不論軍、民都按公共法典與犯罪同樣論罪。札撒既是民法典又是行政法典:是管理社會的實用的紀律。在法學領域內由成吉思汗"名言"或"箴言"(必里克)組成,這些箴言像札撒一樣末能流傳下來。

    蒙古紀律產生的結果令西方旅遊者吃驚。1206年的庫里勒台之後大約40年左右,方濟各會傳教士普蘭·迦兒賓從蒙古回來後寫道:"韃靼人(即蒙古人)比世界上的任何民族都更加服從自己的統治者,甚至比我們的牧師對他們的修道院院長更順從。他們非常崇敬長官,不對他們撒謊。他們之間很少互相爭吵和謀殺。只有小的偷盜行為。如果他們中的一個人丟了他的牲畜,拾者可能會物歸原主,絕不會納為己有。他們的妻子很守節,甚至在她們盡情歡樂時也是這樣。"如果有人將這幅圖畫與成吉思汗征服前夕蒙古境內的混亂狀況相比較,或者與今天蒙古人的道德水平相比較,將會驚嘆成吉思汗札撒給蒙古社會帶來的深刻變化。  

    居於社會結構最高層的是成吉思汗家族:以大汗為首的黃金氏族(altanuruk),大汗的兒子們是王子(kobegun)。黃金家族在他們統治的被征服地區行使財產權,其方式與世界征服者的祖先們在他們小得多的草原故鄉上實行的統治非常相似。劃分給成吉思汗的四個兒子的牧地是未來成吉思汗諸蒙古汗國的萌芽。蒙古社會--或者說突厥-蒙古社會,因為成吉思汗從阿爾泰地區吸收了大批突厥部落--保留著貴族政治的特徵。正是巴托爾德和符拉基米爾佐夫所研究的古代"草原貴族",即勇士貴族(巴阿禿兒)和部落首領貴族(那顏),繼續統率和操縱著社會各階層:戰士(或稱親兵),他們是完全自由的人(那可兒);普通百姓,或稱平民;最後是奴隸(烏拉干,孛斡勒),按理他們由非蒙古人組成。符拉基米爾佐夫在此識別了封建社會所有的各社會集團,在不同階層上,封建社會的各社會集團以對個人效忠的世襲紐帶而聯繫在一起。

    在軍隊中也有同樣的封建等級。個人效忠的紐帶將十夫長(阿兒班)、百夫長(札溫)、千夫長(敏罕)和萬夫長(土綿)聯繫在一起。百夫長、千夫長和萬夫長是由地位較高的那顏組成。在他們之下,軍隊的骨幹是由自由人中的小貴族組成,他們取古突厥稱號達干(蒙古語,答兒罕darqan),原則上,他們有權留下戰爭中擄掠的戰利品和大規模狩獵遠征中獲取的獵物。順便說,一些答兒罕是因其勇而擢升為那顏的。  

    正如符拉基米爾佐夫所描述的那樣,軍隊這一"貴族性的組織"有自己的精銳:大汗的護衛軍。護衛軍(怯薛)約由一萬人組成。護衛軍中的士兵原則上分值日班者(土兒合兀惕)和值夜班者。此外還有弓箭手豁兒赤,或稱箭筒士。"值夜班人數是800至1000,箭筒士是400至1000。值日班人數是1000。護衛軍實際力量最後達到一萬人。"只有貴族和被稱為答兒罕的、有特權的自由人集團的成員才能加入護衛軍。護衛軍中一個普通士兵的地位在其他軍隊的千夫長之上。正是從這支護衛軍中成吉思汗挑選了他的大多數將領。

    原則上,蒙古軍隊分為三翼,按蒙古人習慣的方向、即向南展開。左翼軍在東,最初由札刺兒部木華黎統率。中軍由八鄰部那雅指揮,還有察罕--成吉思汗像兒子一樣收養長大的唐兀惕族青年--統率的上千名挑選出來的護衛軍。右翼軍由阿魯刺惕部人博兒術統率。在成吉思汗去世時,軍隊的實際力量已經達到129000人。由於軍事形勢的需要,左翼軍有62000人,右翼軍有38000人,其餘則被分配給中軍與後備軍。

    蒙古軍朝南的隊列與它的出擊目標是一致的,它朝南方各國呈扇形展開。出擊的目標是左邊的中國;中部是突厥斯坦和東伊朗;右邊是俄羅斯草原。

    這部史詩中的英雄、這位蒙古武士的相貌是什麼樣子呢?趙孟俯畫派的中國畫家們惟妙惟肖地畫出了他的肖像,看了成吉思汗的傳記史家弗南德·格納德在遊歷了蒙古之後所作的描述,就像是看到了上述古代的一位大師展開的畫卷:"在帳篷里,這位戰士戴著有護耳的皮帽子,穿著長統氈襪和皮靴子,一件皮外衣長至膝蓋以下。在戰場上,他戴著皮製頭盔,一直遮到後頸,穿著黑色皮條編織成的、堅固而柔軟的胸甲。他的進攻武器是兩張弓弩和兩個裝滿箭支的箭囊,一把彎形馬刀,一把短柄手斧,一把懸掛在馬鞍上的鐵釘頭錘和一支能把敵人從馬上拖下來的帶鉤的長矛,還有一條條有活結的馬鬃繩。"

    蒙古人與他們的戰馬形影不離。他們彼此之間確實有些類似;他們出生於同一草原,在同樣的土地上和氣候中成長,經受了同樣的鍛鍊。蒙古人身材矮小敦實,骨骼大,體格結實,具有不尋常的忍耐力。蒙古馬也是個小而壯實,體態不優美,"有強健的脖子和粗壯的腿,厚厚的毛,但是,蒙古馬以其烈性、精力、忍耐力和平穩的步伐而令人驚嘆。"無疑,正是北方遊牧民的這種戰馬在歷史黎明時期已經使馴馬的印歐人獲得了優勢,在古典古代末期,它駝著匈奴人征服了中國和羅馬帝國。而今在中世紀,新的活力將把草原上的所有騎手推向北京、桃里寺[大不里士]和基輔的金色宮殿。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468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