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頁
709年,撒馬爾罕的地區德赫干在納貢和歸還人質的條件下與庫泰拔講和,但是,後來他的臣民們被他的懦弱所激怒,起來推翻了他的統治,以伊克謝德·胡拉克取代了他。庫泰拔在長期圍困撒馬爾罕之後,迫使胡拉克投降,儘管塔什乾的突厥人和費爾干納人曾經前來解圍,但都被打敗了(712年)。
布哈拉人民和撒馬爾罕人分別於707年和712年向東突厥強大的可汗默啜求援,當時默啜是整個蒙古地區的君主。每次默啜都派軍隊去解救這些粟特人,軍隊由默啜的一位侄子統領,無疑是著名的闕特勤。707年,在布哈拉和莫夫之間發生的一場戰鬥中,庫泰拔似乎打敗和趕跑了闕特勤。712年突厥人曾在短時間內占領過整個粟特地區,阿拉伯人只保住了撒馬爾罕城。但最終庫泰拔還是使突厥人撤退了(713年)。勝利的庫泰拔仍讓胡拉克在撒馬爾罕作為藩屬王,但在該城駐紮了一支阿拉伯軍隊。在他於712-713年驅逐突厥人以後,他又向塔什干發動了一次懲罰性的遠征,並親自從忽氈方向進入費爾干納。714年,他在塔什干。715年,他正在費爾干納發起第二次戰爭時,哈里發王朝內亂導致了庫泰拔被其部隊殺害。(根據塔巴里記,庫泰拔已經到達過喀什,但這點很值得懷疑。)
庫泰拔是當時真正希望征服中亞的唯一的阿拉伯將領,他的去世,以及那些使倭馬亞王朝末期的哈里發遭到削弱的內戰,使粟特人有了喘息的機會。同時,唐玄宗恢復了中國在蒙古、伊犁河流域和塔里木地區的勢力,鼓起了粟特人依靠這些地區支持的希望。712年,被阿拉伯人驅逐的費爾干納王逃到庫車避難,在庫車他請求中國幫助他復位。715年,無疑地就是在庫泰拔死後不久,唐將張孝嵩果然驅逐了阿拉伯人指定的費爾干納王,使他復位。718-719年,布哈拉王吐格沙達,儘管是阿拉伯人鞏固了他的王位,他仍稱自己是中國的屬臣,請求中國介入布哈拉事務,為達此目的,他於726年派其弟阿爾斯蘭(突厥語"獅子"之意)到唐玄宗皇帝的宮廷。同樣,撒馬爾罕王胡拉克(約710-739年在位)儘管被迫承認阿拉伯人的宗主權,但也再三請求中國援助他反對新的阿拉伯主子(719年,731年)。再往南,吐火羅地區(指昆都士和巴里黑)的突厥統治者,或者稱葉護,同樣要求中國保護,免受阿拉伯人的侵害(719,727年)。
儘管唐玄宗抱有擴張領土的希望,然而,中國對派出遠征軍到粟特或巴克特里亞,以及公開與倭馬亞王朝交戰還是猶豫不決。哈里發宮廷和長安宮廷之間的大衝突沒有發生(至少在751年以前是這樣),撒馬爾罕、布哈拉、昆都士的突厥-伊朗族人都盼望這種衝突發生,並視之為把穆斯林侵略者趕回去的唯一途徑。而玄宗只願意通過授予粟特人和吐火羅人極高的特權,以加強他們對阿拉伯人的抵抗。一位突厥酋長,突騎施王蘇祿(717-738年),由於靠近河中地區--他統治著伊犁河流域--真正支持了反穆斯林統治的地方叛亂。由於他的支持和鼓勵,在728年爆發了反阿拉伯人統治的大起義,布哈拉人民在突騎施突厥人的支持下,堅持鬥爭了一年(728-729年)。同樣是在突騎施人的援助下,撒馬爾罕王胡拉克在730至731年間起義。直到大約737年或738年,阿拉伯人才最後重新征服撒馬爾罕。
第一篇 第二章(13)
更新時間:2005-7-23 10:43:00
字數:921
13.在帕米爾的中國人(747-750年)
事實上,玄宗皇帝已經讓阿拉伯人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統治著布哈拉和撒馬爾罕。其原因是,在甘肅和塔里木地區,中國人正在勉力對付更加鄰近的敵人:藏民或稱吐蕃人。
曾於700年被唐將唐休璟打敗的吐蕃人,於702年求和,但幾乎同時,戰爭又爆發。737年中國人在青海以西打敗他們,贏得輝煌勝利,746年,唐將王忠嗣又在同一地方打敗他們。雙方爭奪的與勝敗攸關的是石堡城--該城在甘肅邊境西寧附近,是唐將李禕從吐蕃手中奪過來的,不久後又被吐蕃奪回,749年,唐將哥舒翰再次奪過來。在西藏的另一端,居民們正在威脅著帕米爾地區的諸小王國:吉爾吉特(漢名小勃律)、巴蒂斯坦(漢名大勃律)和瓦罕(漢名護蜜國)。中國在塔里木地區的保護國與印度交通的道路經過瓦罕。由於貿易關係和佛教徒的旅行與印度有著聯繫,對唐朝來說維持穿越帕米爾高山谷地交通的暢通是基本的。克什米爾王真陀羅秘利(死於733年)和木多筆(733-769年)作為唐朝的忠實盟友反對吐蕃,唐朝冊封他們為王(720,733年)。同樣,在喀布爾河谷上統治著迦畢試國(唐朝時稱靨賓)的突厥王朝,即佛教的沙赫王朝,也分別於705,720,745年得到唐朝的冊封。吐蕃人已經獲得了對小勃律的宗主權,唐將高仙芝被任命為庫車的副節度使,於747年越帕米爾,經巴羅吉爾山口到小勃律,監禁了吐蕃人的臣屬王。749年,吐火羅地區的葉護,即昆都士的佛教突厥王朝的統治者,中國人稱之為失里忙伽羅(來自梵文SriMan-gala),試圖得到中國的援助以對付一個小山國酋長(他是吐蕃人的盟友),該酋長切斷了小勃律與克什米爾之間的交通。高仙芝又一次率中國遠征軍越過帕米爾山,驅散了吐蕃的黨羽(750年)。
高仙芝對帕米爾以西的兩次戰役,標誌著唐朝中國在中亞的擴張達到了頂點。此時,中國已經成為塔里木地區、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區的占有人和塔什乾的宗主,她控制了帕米爾山谷地區,成了吐火羅地區,喀布爾和克什米爾的保護者。高仙藝在庫車駐地上,其行為儼然是中國在中亞的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