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頁
成吉思汗不能容忍他的宿敵繼續作喀喇契丹國的君主,他於1218年命令他最傑出的一位部將那顏者別統率2萬人進攻該國。者別奉命首先要保衛阿力麻里和保證蘇格納黑的繼承權,但是,當他抵達阿力麻里時,屈出律已離開該地奔赴喀什噶爾避難。八拉沙袞和今天的謝米列契耶之地不戰而降。者別由此直下喀什噶爾,在喀什噶爾,穆斯林居民們把者別作為使他們擺脫迫害的救星來歡迎。由於者別對他的軍隊實行了嚴格的紀律,特別是禁止搶劫,志費尼說,他們路過時所受到的歡迎像來自安拉的祝福。屈出律朝帕米爾方向逃去,但被者別的隨從們追上,在撒里豁勒河附近把他殺死(1218年)。
現在整個東突厥斯坦--伊犁河、伊塞克湖、楚河和怛邏斯河流域--歸併於蒙古帝國。
蒙古學研究之一
更新時間:2005-7-23 10:49:00
字數:3626
菸草傳入女真的路徑
李漪雲在2001年第1期《內蒙古大學學報》上發表題為《菸草經由蒙古傳入女真考》認為,學術界一般認為,菸草是明末經由朝鮮傳入女真地區的。李漪雲通過史料和內蒙古美岱召壁畫說明菸草在14世紀末已經傳入中國,並且塞北吸菸風氣已漸。菸草傳入中國要早於朝鮮,明末女真社會中的大量菸草,並非來自朝鮮,菸草被大量賞賜於蒙古首領,菸草是由商人從江蘇、福建販至漠南,又經漠南傳入滿洲。當然,朝鮮產菸草,並在明末通過走私和少量合法攜入曾流通到遼東及女真族中,也是不爭的事實。
馬頭琴源流
《馬頭琴源流考》是柯沁夫發表在《內蒙古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上的論文,文章針對國內外學者在研究馬頭琴源流時有很多種說法的現狀,在深入研究馬頭琴形制和功能的基礎上,得出馬頭琴的世系是:火不思—馬尾馬頭琴(火不思式潮兀爾、弓弦蘇古篤)—胡琴(忽雷式潮兀爾、葉克勒)—馬頭琴。文章從馬頭琴的近親胡琴說起,唐代胡琴的涵義是泛指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和西域彈撥樂器,主要是指傳入中原的忽雷、琵琶等梨形音箱的彈撥樂器,有時也專指忽雷或琵琶。到了宋代,胡琴的名稱保留了下來,但不再指忽雷或琵琶了,因為忽雷和琵琶已經成了固定的名稱了。北宋末年,西北草原上出現了“馬尾馬頭琴”,使宋代的胡琴的涵義由彈撥開始向弓弦轉移。深入研究馬尾馬頭琴,我們就可以知道,馬尾馬頭琴就是由彈撥演化為弓弦的火不思。火不思,蒙古族、納西族彈撥鳴弦樂器。《元史·禮樂志》記載:“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頸,無品,有小槽,圓腹如半瓶榼,以皮為面,四弦,皮絣,同一孤柱。”火不思是元蒙時期的稱謂。忽雷,古代少數民族彈撥弦鳴樂器,其形似火不思,梨形音箱,蒙蟒皮,長杆,無品,頭雕龍首為飾,大忽雷長2.85尺,設二弦軸,左右各一;小忽雷1.47尺,亦二弦軸,同設一側,音色“清越而哀”。所以,二者都有由彈撥樂器演變為弓弦樂器的條件。那麼,馬尾馬頭琴究竟是什麼?當時的馬尾馬頭琴是四弦的火不思的可能性更大。元代,蒙古族繼承了馬尾胡琴,並稱其為潮兀爾,是四軫一側的火不思式潮兀爾。元代,胡琴的指向有了明確的概念。《元史·禮樂志》記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其實,此時的胡琴是二弦的忽雷式潮兀爾。因蒙古族是特別喜愛馬的民族,大約在清末民國初年期間,潮兀爾的琴首,逐漸統一為馬頭形狀,因此,潮兀爾進一步演化並統一為馬頭琴。因此說,唐代火不思應是現代馬頭琴的遠祖;而作為弓弦樂器家族,宋代馬尾馬頭琴(即弓弦火不思)才是馬頭琴的始祖。
蒙古民俗的變遷
蒙古族民俗是蒙古族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不斷演化的一項民事活動,明月教授在2001年第3期《內蒙古社會科學》上發表題為《論蒙古族民俗及其在當代的變遷》,指出,蒙古族民俗有其形成的社會歷史根源,蘊涵著深刻的精神因素,存在著不同作用的成分。經濟發展對蒙古族習俗產生著越來越大的衝擊,使其處於不可避免的變遷之中。蒙古族民俗變遷的根本原因是遊牧經濟與農業經濟的結合,促進了蒙古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流;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特別是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對蒙古族傳統民俗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響,民俗的變遷明顯加速,使當代蒙古族民俗的變遷呈現出燦爛動人的狀況。
元代的稱謂習俗
稱謂習俗是民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稱謂是說話人稱呼他人或自己使用時的名稱,可以分為一般稱謂、親屬成為和人名稱謂等,它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陳高華研究員在《浙江學刊》2000年第5期上發表題為《論元代的稱謂習俗》,對元代的稱謂習俗作了深入的探討。漢族的一般稱謂,元代,男性之間的稱謂,對同輩的男子常常稱為哥哥、官人、舍等,同時對自己稱為小人;年長的平民男性稱為老漢、老子、後生。對比自己地位較低的男性,則稱為漢子、小廝。對讀書人一般稱為秀才,讀書人自稱小生,對有文化的人均稱為先生。年長的婦女稱為婆婆,年輕的女性稱為小娘子、大姐,富裕人家的未婚女子稱小姐,女奴成為丫頭。漢族親屬稱謂,可分為父系稱謂(祖父、父、伯、叔、子、兄弟、孫、堂兄弟等)、母系稱謂(祖母、母、姨母、女、姐妹、堂姐妹、孫女等)、姻系稱謂(岳父、岳母、舅父母、表兄弟姐妹等)。漢族人名稱謂分為大名、小名,大名又分為學名和官名,元代漢人中頗為流行取蒙古名。元代蒙古族的親屬稱謂有父、祖父、伯伯、叔叔、哥哥、弟弟、丈人、舅舅、女婿、母、姐姐、妹妹等。蒙古族沒有姓只有氏族名和名字,蒙古人命名的方式有:顏色、數目、珍寶、形相、吉祥、物類、部族、以及畏吾語、“俗語”,俗語實際就是漢族民間流行的語言。元代的其他民族如契丹、女真、唐兀、畏兀等,他們各自有自己的稱謂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