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389頁

    “大汗能悟此天道,真天人也!”

    真人的話並非是口頭上的奉承之言,確乎是發自內心的讚嘆。這一部老子的《道德經》雖是修道人的必修功課,但是其內中含義之深遠,至今也無人敢於自稱通曉。遑論是如成吉思汗這樣一位此前從未接觸過,並且還不識字的人物呢?從真人本心而論,並不指望對方能領悟多少,只求不要打瞌睡就好。然而現在看來,成吉思汗不僅是在認真地聽,更是通過積極的思考,一語道出了自己參悟有年的心得。這不諦於是一種奇蹟!

    “此人聰明睿智如此,怪不得能夠成就這番大業!神而明之,豈非入聖?”

    長春真人此時對成吉思汗的觀感已經從取初的“不凡”轉入“超凡”,作為講述者的熱情也大大提高,遂將《道德經》之五千言撮其精要,娓娓道來。同時,內容開始也兼涉到另外一部經典——《沖虛經》。

    這部經卷的作者名叫列禦寇,也稱列子。據說是老子同時代的另一位哲,不過也有一種說法則認為是後人假託的虛幻之名。

    列子的理論與《道德經》有同,也有異,他認為“道”的意義在於“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故而“天有所短,地有所長,聖有所否,物有所通”,“天地之道,非陰則陽;聖人之教,非仁則義;萬物之宜,非柔則剛”。因此,凡事都要按照其最適宜的方式來運行,按照“道”的指引,構成了整個的世界。至於“道”其本身,做為創造一切的原始之力,則“無不知也,無不能也”(3)。  

    在接下來的談話中,列子所提倡的生死觀引起了成吉思汗的關注。因為長春真人講述了列子與骷髏的故事:他在行路途中看到百年骷髏,就對身邊的第子們說,“唯予與彼知而未嘗生未嘗死也”。然後,從鳥獸的生息繁衍講到人的日常行為,提出“此過養乎?此過歡乎?”的問題。也就是說,做人如不知節制欲望,則難致長生。

    “何謂節制呢?真人能否再說詳細些?”

    雖然永生已屬無望,但是退而求其次的長生卻又一次打動了成吉思汗的心思。然則,當長春真人再講下去的時候,他臉上的渴求之色不禁隨著話語而漸趨消退了。因為真人說,列子跟隨自已的師父老商氏修煉了九年,才忘卻了心中的是非利害,更不知“夫子之為 我師,若人之為我友”,其後方達到“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隨風東西,猶木葉干殼。竟不知風乘我邪?我乘風乎?”(4)

    “這就是所謂的成仙嗎?在風中飛?”成吉思汗疑惑地問道。

    “不錯!或可說風御我飛,亦無不可。”真人堅定的答道。  

    “那麼你自己現在可以做到嗎?”

    “說來慚愧啊。想列子乃至聖至賢之人,猶自窮九載之功。山人愚鈍,雖出家數十載,至今猶無此修為。”

    “既然如此,於我又有何用呢?”

    成吉思汗的語氣中充滿了失望與不滿之意。在他看來,真人完全是在用虛妄之言來搪塞自己。

    “大汗乃天資聰穎之人,縱然不能修煉至御風而行之境,然則若就此息干戈,修德政,清心智,寡慾念,絕聲色,遠戮獵,即使不得仙道,延年益壽卻是綽綽有餘啊。”

    成吉思汗眼中射來的冷光並未打消長春真人心中的執念,他已經不慌不忙地侃侃而談,希望能夠說服成吉思汗放棄戰爭,還天下以太平。

    “要我做到這些嗎?那麼我還是我嗎?要我象那些草原上的老朽們一樣,坐在太陽下給孩子們講故事,順便捉一下身上的虱子?那還不如讓我死掉算了!”

    成吉思汗斷然拒絕了真人的勸諫。

    “我自幼生於戰火之中,每天都在生與死的邊緣上來往徘徊!這才是蒼狼的生存方式,去爭奪,去拼搏,在血與火的鏖戰中渡過壯麗的一生!這些,你能理解嗎?”  

    在盛氣如山的大汗面前,真人那乾枯瘦小的身材宛如風中蘆葦般搖搖欲墜,卻始終屹立不倒。一雙神光湛然的眼睛一直不曾躲避大汗的逼視。

    “山人確實無從了解大汗的經歷,而大汗今日之徵戰也有你自己的道理。可是,你可知就在你的鐵騎所過之處,城市在燃燒,生命被屠戮,文明被毀滅……”

    “夠了!”

    成吉思汗的胸腔里猛然暴出了一聲斷喝!引發他的憤怒的不僅僅是真人的指責,而是有人公然否定他的業績。如果這種否定是來自尋常之輩,他只會抱之以冷笑和無視。可是,真人卻是一位有著卓越智慧的人物,來自他的言詞就完全無法不聞不問了。

    是啊,成吉思汗畢生的希望就是憑藉這些功業來證明自己的蒼狼身份,否定這些功業無異於否定自己的最終夢想,這是決不能等閒視之的。

    大汗的暴怒,使得隨侍在側的鎮海、耶律阿海等人無不倏然色變。跟隨大汗多年的他們還很少見過主君有如此情緒失控的時候,不禁紛紛為真人捏了一把汗。恰在此時,門外傳來的怯薛歹送上的軍報及時化解了這種緊張氣氛。

    “今天就談到這裡!”成吉思汗待心中的惱怒略略平復後,這才沉聲道,“鎮海替我送客吧。”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389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