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434頁

    但是,默啜漸漸衰老,突厥人開始不滿他的殘暴和專制。許多首領向中國表示效忠,克魯倫上游的拔野古部反叛。默啜在土拉河兩岸將他們擊潰。但當默啜回歸途中路過一片森林時,受到敵軍攻擊,被殺(716年7月22日)。拔野古人將他的首級交給中國使者,由他帶往長安。

    第一篇 第二章(9)

    更新時間:2005-7-23 10:42:00

    字數:2064

    9.闕特勤和默棘連

    默啜可汗死後,緊接著是突厥內部大亂。其侄子,即骨咄祿之子、傑出的闕特勤發動了一場真正的宮廷政變。由於他屢建功勳,特別是在給他的叔叔默啜可汗當副手時所起的作用,使他獲得了權威,並因此而增強了力量。他殺默啜之子匐俱及宗族和已故可汗的輔臣們,唯留下暾欲谷,他是闕特勤兄的岳父。

    闕特勤本人沒有奪取汗位,而是立其兄默棘連(漢名)為可汗,默棘連在鄂爾澤碑文中稱毗伽可汗(bilgakhagan,意為"明智的皇帝"),他從716年至734年間統治著蒙古地區。

    其間,由於默啜的去世和隨後的王族內亂,鼓舞了所有臣屬部落反叛鄂爾渾王朝。闕特勤和默棘連在重新恢復秩序和使反叛部落歸附的鬥爭中耗盡了精力。和碩·柴達木的碑文是默棘連為紀念闕特勤而立的。其中列舉了一系列對付九姓烏古斯、九姓韃靼和對付回紇與葛邏祿的血腥戰爭。九姓烏古斯和九姓韃靼可能分別居住在克魯倫河中、下游地區。"九姓烏護本我族也。當天地騷動時,彼等起而叛我,一歲中吾人戰五次。闕特勤乘白馬馳擊之。以長槍洞貫六人,手足相搏,又斃第七人。吾等敗其軍,使彼族降服。突厥民眾內叛,且失於怯懦。"然而,如果說在這些嚴酷無情的戰爭中,東突厥被迫取消了對西突厥的宗主權的話,那麼,他們成功地保住了鄂爾渾的汗國。在闕特勤的碑文中,默棘連慶賀道:"聯與朕弟闕特勤共圖救之,為不欲民眾之名譽由朕父暨朕敘獲得者於斯銷墮。"  

    也許默棘連很想包紮內戰遺留下來的最後創傷,他與當時已經70歲高齡的暾欲谷商議,企圖入侵中國以鞏固他的統治,但暾欲谷阻止了他。偉大的皇帝唐玄宗(713-755年)剛登基。新天子缺乏唐太宗的勇氣,甚至很少離開宮廷生活(這是黃金般的時代,是長安宮廷中最好的時期),然而,他卻好大喜功,盼望恢復中國對中亞的統治。暾欲谷對中國內政相當靈通,他向默棘連指明,突厥內亂猶尚疲羸,牲畜四散,馬匹消瘦,民眾饑寒,攻打正在復興中的唐朝是草率的行為。以後,默棘連又走向另一個極端,企圖讓突厥人過定居生活,仿中國方式,在鄂爾渾河畔建築有城牆的城市,建立道、佛教寺院。暾欲谷指出這又是錯誤的。突厥所擁有的主要優勢是他們作為遊牧民的靈活性,這使他們能在機會到來的時候突然出擊,或在受挫時能躲避敵人,不被捉住。中國的編年史家記載了這位突厥老人的話:"突厥眾不敵唐百分之一,所能與抗者,隨水草射獵、居處無常,習於武事,強則進取,弱則遁伏,唐兵雖多,無所用也。若城而居,戰一敗,必為彼禽、且佛老教人仁弱,非武疆術。"

    後來默棘連本人在和碩·柴達木碑中留給他的後代的就是給他們指出突厥人的這種潛力。他回憶了在上一個世紀中,中國習俗對東突厥的使人意志消沉的影響:"唐人富有銀、粟、帛,往往用其甜言,且擁有致人衰弱之財富,供其揮霍。彼等方迷惑於其甜言及致弱之財富,又招引遠方民族,與之接近。……爾輩被甜言及致弱之財富所迷惑者,數在不少,其已趨於淪亡矣。噫,吾突厥民眾,爾等或有言。吾欲南遷,惟非居總材山林,乃入平原耳"。默棘連又告誡說:"噫,吾突厥民眾,汝如往彼土,汝將淪亡,但汝如留在於都斤地,只遣發車隊,汝將永不窮固。汝如留在於都斤山林,汝將長享一永遠國家。……噫,吾突厥民眾,…凡朕須告汝者,余已記於永保之貞石。"  

    在暾欲谷的勸導下,默棘連向中國求和(718年)。然而,唐玄宗拒絕之,並下令出擊。在古城(原北庭)的一支突厥部落拔悉密部和在遼西、熱河一帶的契丹人與中國聯合,準備從西南方和東南方側擊突厥。默棘連可汗大恐,然而暾欲谷卻消除了默棘連的恐慌,他指出,拔悉密、契丹及中國人,相去甚遠,勢必不能協調一致地攻擊。後來,默棘連果然伺機在古城擊潰了拔悉密部,之後,接著進犯甘州和涼州一帶,即今甘肅邊境地區(720年)。最後在721-722年,突厥與唐議和,兩者之間建立了友好關係。

    默棘連之弟闕特勤死(731年)後(默棘連將其汗位的獲得歸功於闕特勤),默棘連寫了一篇祭文刻在其墓碑上,該墓的位置在和碩·柴達木湖和鄂爾渾的科克沁之間,離哈拉和林北大約40英里的地方。祭文中的幾段上文已經引用。它可以被視為古突厥人的民族史詩。732年,玄宗補充了一篇漢文的碑文,以示兩國間存在的友好關係。

    這些碑文--最早的突厥文碑--是用被錯誤地稱之為"魯尼"(Runic)文的字體寫成。這些文字恰當地說應該是由古粟特字母(儘管像巴托爾德所主張的那樣,這些魯尼文有著不同的起源,是一種表意文字)變化而成,是來自阿拉米亞文(Aramaean)。用"魯尼"突厥文書寫的其他碑文在西伯利亞和葉尼塞河流域都有發現。巴托爾德斷定,最早的突厥文字可以追溯到7世紀、甚至6世紀。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在8世紀,回鶻文即將取代它,回鶻文同樣是通過粟特人,來自北部的閃米特字母。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434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