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77頁

    相國祭足奉命輔助世子,滿心希望子忽能結成這樁良姻。他不知內中情由,私下埋怨高渠彌道:“君上內寵頗多,公子突,公子儀和公子亶三人都有意於君位。世子若結親於齊國,來日有事,亦可請其相助。就是齊國不來說親,以齊鄭兩國的關係,也應該向相求婚。為何卻自去羽翼耶?公子元先世子歸國,不及力勸。汝與同往,奈何不諫?”高渠彌辯解道:“非我不諫!我屢次力勸,奈何世子不聽,我能有什麼辦法?”祭足嘆息不已,無語而去。

    正如祭足所說,隨著年紀漸長,鄭國眾公子都有繼位為君的想法,其中猶以二公子突,三公子儀,四公子亶欲望最強,在朝中的勢力也最大。其它公子不是年紀幼小,就是勢力單薄,就是有意相爭,也不敢輕易摻與其中。但是世子只有一個,因此眾公子都拼命的拉攏有勢力的朝臣,暗中為將來的爭位積儲力量。鄭莊公是個表面裝糊塗,內心的卻什麼明白的主兒,他豈不知這其中的厲害?只是礙著親情,幾位公子又沒有越軌的舉動,便主要以勸說為主。此次他讓世子去齊國曆練,也是出於鞏固世子地位的想法。再說他忙於爭霸大計,也沒分出太多的時間來妥善處理這件事情。以致後來鄭莊死後,眾公子為了爭奪大位,把好好的一個鄭國,鬧的雞飛狗跳,混亂不堪。這都是後話,以後馬賽還會向眾位讀者詳細交代。  

    高渠彌素來同公子亶交厚,聽了祭足的一番話,與子亶走的更加近了。子亶的母親其時年齡剛近三十,風華正茂,莊公忙於外事,與內宮嬪妃多少有些疏遠。一者,她奈不住深宮寂寞,再者也要拉攏高渠彌做後盾,所以便不惜以身相委。高渠彌色膽包天,竟然就與她苟合了此事。莊公蒙在鼓裡,眾臣也都不曾得知分毫。只有子亶知道,但他素把高渠彌當做父親,也不把他與母親的苟合當做一回事。後宮之中,知道內情的為數更少。這些人都是兩人的心腹,早收受了賄賂,又怕引來殺身之禍,因此誰也不敢把事情透露出去。

    一天子忽在後宮花園散步,偶然聽得宮人的片言隻語,俱說高渠彌與內宮的醜聞。子忽聽罷大驚,心想穎師傅說的不錯,這高渠彌早晚將成禍害,但他又怕道出實情,便會引起內宮的腥風血雨,而且傳出宮去,這名聲也不好聽。他心想只要分開子亶與高渠彌,其禍或可望免,因此他急忙來見莊公,卻只對他說道:“高將軍與子亶私下來往甚密,其心不可測也。望父侯嚴令禁止。”莊公知道子忽不是個輕易肯說人壞話的人,心甚疑之,但無論他怎樣詢問,子忽只說兩人表面的事。莊公更加疑忌,便叫來高渠彌,當面責怪道:“寡人平生最恨結黨營私,你為護國大將軍,豈有不知寡人命令之理?以後若再敢同眾公子私相往來,寡人定當嚴懲不怠。”高渠彌吃此一嚇,便不敢輕易再與子亶往來,更加不敢再與其母私會。後來他打聽出來是子忽在莊公面前參了他一下,便暗中與子亶說了。子亶亦恨道:“當年父侯欲用將軍為相國,正因此人阻諫,父侯才用了祭足。如今他又要斷絕我們二人往來,其心可誅!父侯如今還在,他就這樣;如果父侯不在了,他又豈能容我?”高渠彌道:“公子請放心。子忽懷婦人之仁,優柔寡斷,害不了人。我們靜觀其變,相機行事罷了。”只因高渠彌的挑唆,子亶從此就與世子有仇。  

    世子成長到二十一歲,尚無正室。祭足見其與文姜議婚無果,便為其謀劃道:“陳國與鄭交好,近來國勢昌盛,與鄭國漸成鼎足之勢,此皆因陳桓公之賢。世子如能與陳聯姻,亦足自固。”世子忽深以為然。祭足便說與莊公,派使臣向陳桓公求親。陳侯答應了鄭莊公的請求,為鄭重起見,便從眾公主中挑中貌美而賢德的媯氏,將其配給鄭世子。至期,子忽親自攜帶重禮入陳,迎娶陳媯為正室。

    周桓王初聞鄭莊公假借王命伐宋,心中惱恨不已。竟不昭告天下,就於朝堂罷其名號,而讓虢公忌父取而代之。忌父從此獨秉朝政,地位還在周公黑肩之上。鄭莊公聞聽此信,怨恨桓王,一連五年不朝。後來周桓王又聽聞莊公不加收斂,竟然變本加厲,假稱王命伐許,於是更加氣惱,向諸臣說道:“鄭侯無禮甚矣!時值國家多事之秋,朕若不討之,天下就會人人效仿。朕當傳檄天下,親率六師伐之,以正其罪。”虢公忌父奏道:“鄭國三代均有大功於朝,今日奪其政柄,所以累年不朝。聖上若欲伐之,宜派遣大將,下詔征之,不必自往,否則一旦有失,悔之晚矣。”桓王忿然變色,怒道:“寐生欺侮朕躬,不止一次。朕屢寬讓,他卻得寸進尺。朕定與他誓不兩立!”說罷便欲召蔡、衛、陳三國之兵,一同興師伐鄭。

    說來也巧,恰在此時,桓王又碰上比莊公假借王命更大的麻煩,那就是楚君熊通在南面稱王。桓王向眾臣問策,周公黑肩獻計,想讓鄭莊公率兵伐楚,順便為許國說情。桓王只得忍氣吞聲,聽從了黑肩的主張,派人於齊魯鄭三國時來結盟之時,連下一明一暗兩道聖旨,想同鄭莊公做個交易。豈知鄭莊公執意伐許,這便徹底激怒了桓王,於是明昭天下,一邊聲播莊公假稱王命,擅改聖旨之罪,一邊下旨給陳,蔡和衛等國君主,令其隨王師伐鄭。虢公忌父苦諫,桓王不從。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77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