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頁
卻說齊僖公約會衛侯並燕伯二君,意欲大舉伐紀,以報先世之仇。衛侯遂派兩百輛兵車前來相助。而燕伯正欲同齊國修好,遂親自領兵來會。三國合兵一處,前來攻打紀城。紀侯見敵兵勢,慌派使臣前往魯國求救。之後只顧深溝高壘,不與之戰。三軍急切之間攻打不下,惹得齊僖公大怒,親自仗劍催促諸軍攻城。紀侯眼看勢危,不禁心焦如焚。忽一日探馬前來報稱:“魯鄭兩國之君各率兵車來救。”紀侯聞報,急忙登城而望,只見魯鄭兩國之兵旗幟鮮明,遮天蔽日而來。紀侯心中大喜,急忙安排接應。
魯鄭兩國救紀,魯桓公先於鄭厲公來到紀城之下,卻正巧迎頭碰上齊兵。魯侯遂遣使相邀齊僖公於陣前對話。齊僖公聞知女婿到來,便打馬出陣,魯桓公慌忙迎著,於馬上拱手見禮道:“岳父大人在上,小婿聞知紀侯獲罪於上國,引兵來伐。只因紀乃敝邑世姻之國,所以請岳父大人看在小婿的面子上,就請赦免了紀國吧。”齊僖公道:“君侯有所不知。吾先祖哀公被紀侯進讒於周厲王,昏君聽信了讒言,遂把先祖用大鼎烹死。此仇如今已過八世矣,寡人尚然未報。君是我的女婿,與紀有親,與齊何以不親?你又為何要助紀犯齊呢?”魯桓公陪笑道:“往事已矣,何必再究?小婿敢再請君侯收回成命,則不僅是紀之幸,亦是魯之幸也。”齊僖公冷下臉道:“寡人要是不退兵呢?”魯侯答道:“即然君侯一意孤行,不聽小婿之諫,那麼今日之事,惟有戰耳.”齊侯怒道:“好,君助其親,我報其仇。我們就在刀兵上見高下。”說罷兩君各往後退。
齊僖公退至本國軍前,把手向後一招,公子彭生應勢而出。魯侯亦派上將公子溺出迎,公子彭生接住就戰。想那彭生乃是齊國有名的勇將,有力敵萬夫之勇,公子溺又哪裡是他的對手?兩將戰不五十合,公子溺便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了。魯將秦子和梁子見狀,一齊出陣,來助公子溺。三將戰有百餘回,堪堪只與公子彭生打個平手。其時衛侯與燕伯聞知齊魯兩國交戰,亦來助齊。不期背後忽然湧來大批軍馬,兩君回頭觀之,卻見是鄭厲公引本國軍兵殺到。那原繁引著檀伯與曼青二將,猶如三頭猛虎越過衛燕兩軍,直撞入齊侯陣中,齊軍眾將,概莫能敵。紀侯見齊軍已亂,遂使其弟贏季引軍出城相助。六國兵馬,混做一處廝殺,一時喊殺聲驚天動地。
公子彭生見齊軍被衝散,心中著忙,不敢與三將戀戰,急忙掉轉車轅,於亂軍中衝突而走。恰巧被鄭將曼青遇到,張弓一箭,正中彭生。彭生翻身落馬,幸得石之紛如向前抵住曼青,齊軍才把公子彭生救去。
魯侯於亂軍中碰見燕伯,質問他道:“谷邱之盟,宋,魯,燕三國誓約有事同偕。如今言猶在耳,宋人卻公然背盟,由是寡人伐之。難道君伯也想學宋人的榜樣,而不考慮國家的長遠之計嗎?”燕伯自知理屈,遂引本國之兵佯敗而走。衛國沒有大將,在燕軍敗逃之後也被魯軍擊潰。
鄭兵驍勇,齊兵不能抵擋,亦被打的大敗。齊僖公被魯,鄭,紀三國軍隊圍在核心,並力攻打,眼看就要被生擒活捉,幸得南宮長萬率領宋兵殺來,救出齊侯。魯鄭紀三軍見宋國兵到,方才收兵退去。
卻說原繁見對方又添兵來,遂奏請鄭厲公道:“敵軍遠來疲睏,若不能迎頭予以痛擊,待其有反撲之力,又不知何時才能結束這場戰爭。臣請主公與魯侯分軍兩隊,前去攻打宋軍。”厲公准奏,與魯侯各引一軍,朝宋軍大營殺來。
南宮長萬剛剛救出齊侯,還未來得及喘口氣,就被魯鄭兩軍衝突而來,立腳不住,亦大敗而走。齊宋兩軍直退出五十餘里,魯鄭兩|奇|軍方才收兵|書|不趕。齊侯查看手下將士,卻見公子彭生身受重傷,不知是死是活,石之紛如身上也數處受傷。其餘將士,也是非死即傷。再檢點車馬時,已然是十停去了七停。齊侯惱怒交加,吐血數口,指著紀城方向恨道:“有我無紀,有紀無我,寡人只要一天還是齊國之主,當以除紀而後快。”不移時,就見衛侯引著殘兵敗將尋到面前,備說燕伯不肯用力,私自退去一事。齊侯深悔自己用人不明,便令各國收拾殘兵,暫回本國不提。
紀侯見齊,宋,衛及燕國等兵退去,親自出城迎接魯鄭二君入城,大排宴席盛情款待。其餘將士,俱有重賞。席中贏季進言道:“齊兵失利,仇上加仇,恨紀越發深矣。求兩君商議一個保全之策!”魯侯道:“急切未有善策,容我等緩緩圖之。”席罷,魯鄭兩君便欲歸國。紀侯苦苦相留,二君遂答應暫居一晚。次日,紀侯將魯鄭二侯送出城外三十里,方才垂淚而別。
二君於途中路過鄭國武父之地,鄭厲公提議再次在武父結盟。魯桓公欣然同意,於是兩君二次於武父歃血訂盟。宋莊公聞之,也派使臣入齊修好。自此魯鄭為一黨,齊宋為一黨。
鄭厲公回國以後,大會群臣於朝堂之上,謂眾臣曰:“寡人如今終於可以睡個好覺了。”群臣稱賀,厲公越發歡喜,遂於朝上大賜隨征將士。原繁晉升為上大夫,分管軍事,職位與雍糾並齊。檀伯晉升為中大夫,而曼青終於摘掉了襲振東將軍前面的“襲”字,正式被授職為振東將軍,當朝下大夫,並賜還其父府第。其餘褚將,俱都有所封賞。當日朝會尚未結束,便有棟城副將淳于丹遣使來報:“守棟大夫公子元因病已卒,請求君上再定棟城之主。”厲公遂與群臣商議,祭足奏道:“虎衛將軍檀伯此次隨駕出征,功勞甚大。老臣以為棟城之主,可暫由檀將軍代之。”厲公誰奏,檀伯磕頭謝恩,領命上任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