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頁
青城大長公主不慌不忙,只用劍一撩,就把趙成殺來之劍撩向了一邊。這時,單膺白和韓談已撲向趙高。公子嬰則發出號令,眾伏兵一擁而出,將那幾個親衛團團圍住。說時遲,那時快,單膺白和韓談早已二劍齊下,殺趙高於階前(實為車裂),那幾個親衛也已被殺死。公子嬰忙命單膺白、韓談持趙高首級於宮門外,招撫趙高帶來的眾侍衛。眾侍衛見到趙高首級,知道大勢已去,遂投降的投降,逃散的逃散。
青城大長公主敵住趙成,二人同為廷臣,青城對趙成的印象不壞。趙成對青城則一直持防範態度,但表面上還是恭恭敬敬的。但今日二人,一為朝廷,一為篡逆,自然是水火不容。趙成之劍,既狠又准,就象其人,尤其是那一手絕殺“擊喉口”,矯若游龍,劍劍均指青城大長公主的喉口。但青城乃是“二分儀”級劍士,豈趙成所能傷及?幾次兇狠的劈殺,刺、扎、撩、剪,點、豁、抹、鉤,均被青城化解。別說是趙成,即使是當年上古師再世,或哈婆婆屍後蒞臨,也不是青城的對手。青城那一手劍,看看不起眼,也沒什麼獨特之處,卻是堂堂正正。只見她不慌不忙,這不慌不忙就是一種從容,就是一種大氣,令人看了直逼心底,這才是天下無敵之劍。她輕易地化解了趙成的前幾招,見趙成的攻勢已緩,隨即出劍。那劍仿佛從流水中穿出,這正是劍道之至境——變無形象,後發先至。劍已到,趙成躲避不及,忙用救命之崩劍,卻已中了一劍,倒了下去。他支撐著,微微翹起上身,慘澹一笑,說道:“事不濟矣,公主果然好劍法,趙某能死在公主之劍下,死無憾矣。”說完,遂自刎而死。
青城大長公主立即喝住眾人齊下之劍,說:“不必加辱!”
趙成本是真劍士,只因有了趙高這樣的兄長,才落得如此下場。青城對他並無惡感,今為王事,不得不誅殺之。同類相惜,頗有不忍,遂命“厚葬之”。
公子嬰立即帶領眾衛士,在青城大長公主的護衛下,進入咸陽宮,接受百官的朝拜,是為秦三世。
這時,黃均的北軍卻反叛了,與徐延齡的南軍對壘於蘭池宮下。
當黃均看見徐延齡的南軍兵臨蘭池宮時,知道事情有變,好在有備在先(黃均已憑藉蘭池宮來據守),並無慌亂。這個時候,天下的大勢誰人不知?整個北軍都知朝廷將終,正在謀求出路,遂願聽命於他。他一方面與沛公劉邦的先鋒龍應奎聯繫,一方面在蘭池宮固守,以靜待動。
青城大長公主不得不前往蘭池,她想對黃均曉之以理,既往不咎。她更不想使南軍和北軍這兩支軍隊進入對壘,使如今這一處於分崩離析的極度微弱的朝廷喪失掉最後的一線希望。
大風秦楚 第四部 二卷、六、火燒咸陽
章節字數:6753 更新時間:09-06-13 06:13
六、火燒咸陽
眾所周知,要想說服人,不能曉之以理,而要曉之以利。然而如今,利在何方?整個大秦皇朝已是忽喇喇地似大廈將傾,青城大長公主如何不知道?只是身為朝廷大長公主,身負道義,為名所累,不得不為之而已。所以在蘭池宮下,她如何能說服得了黃均?黃均又怎不明白,他既身為中尉,位居九卿,天下大勢他瞭然於胸。知道朝廷將終,不是青城大長公主一人可以挽回得了的,何況他又是趙高一黨,怎會聽從青城大長公主的勸言?反而在蘭池宮城池下,勸說青城明智。這樣戰鬥就不可避免地爆發了,南軍在青城、徐延齡的指揮下,猛烈攻城。而北軍據守蘭池宮,壘石擂木紛紛,頑強抵抗。
黃均一面指揮軍隊抗拒著南軍的進攻,一面派人與沛公劉邦聯絡。青城、徐延齡累攻不得下。此時,項羽的軍隊已過澠池,兵鋒直指曹陽。沛公劉邦的先鋒龍應奎,正在猛攻藍田,似有摧枯拉朽之勢,整個南軍軍心震動。青城因藍田吃緊,本想還軍,這時,黃均的北軍反因歸降了劉邦,軍心大振,採取了攻勢。又被青城、徐延齡一舉擊退。這拉鋸般地戰鬥,一拖就進行了一月有餘。
這時,龍應奎軍已攻下藍田,向灞上挺進。
青城大長公主、徐延齡怕失去根基,腹背受敵,不得不猛攻蘭池,想還軍灞上。
但被黃均識破。東南那邊,龍應奎的軍隊已攻占灞上。黃均聞此,下令大開城門,乘勢掩殺。好在徐延齡老將軍身經百戰,臨危不亂,採取步步為營,交替掩護的戰術,才沒有讓整支軍隊潰散。他們本想退守咸陽,但被黃均的北軍截斷了通路,只得渡過渭水,朝章台宮退去。咸陽城遂被龍應奎和黃均的軍隊包圍。
青城失去了與秦三世的聯繫。
孤城一座的咸陽城,原本就沒有外廓城,如何能組織得起有效的抵抗?何況大勢已去,人心思亂。沛公劉邦的軍隊迅速占領全城,在龍應奎、黃均等叛將帶領下,直抵咸陽宮城。
劉邦來到咸陽,此人相貌堂堂,高鼻龍顏,美髯須,目光炯炯,溫文儒雅,自有天子之威儀。他命龍應奎、黃均率軍渡渭水,占領渭南,進攻章台宮。另命酈食其、陸賈進咸陽宮,敦促秦王嬴子嬰投降。秦皇朝的大勢已去,秦王嬴子嬰遂自用絲滌繫著脖頸,白馬素車,奉天子璽符,跪降於積道亭旁。至此,大秦皇朝滅亡。
青城、徐延齡與龍應奎、黃均激戰數陣,不勝,退據上林苑阿房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