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40頁

    “交有司查辦,從嚴從重處置,至於那個,那個,什麼何……?”始皇帝突然想起了那浚儀縣的獄丞。

    “何通。”

    “擢躍其為浚儀縣尉。”他這樣做,不是他不知道何通也有貪鄙之處,而是此人對六國故舊沒有惻隱之心,這種人,正是目前朝廷所需要的。他就是要發出一個信號,凡對六國舊貴持強硬立場的人,都應得到擢用。“今後,對六國殘渣餘孽必須嚴加監控,這些人哪有不想復辟的?敢有鋌而走險者,殺無赦!”

    這博浪沙驚天動地的一幕,是怎樣做成的?我們知道,張良是韓國故相國的公子,他以恢復韓室為己任,絕不肯俯就在強秦面前。浚儀縣柳亭鄉離大梁不遠,又較僻靜,他來到這裡,本來只是想隱逸,後來才形成了欲行刺秦皇的思想(上古師來之前)。所以,他以錢財賄賂韋望之,使他成了自己的靠山。浚儀尉、縣丞各有司,無不一一買通。又通過獄丞何通,何通其實也是被買通了的,只是此人太貪狠了些,慾壑難填,因未遂得其意,就要陷害張良,好在被韋望之壓住。他通過何通,又結識了陽武縣的縣尉槐里,從他近日的行動中,撲捉到秦皇將東巡的消息。這樣他就決定開始實施他的計劃。  

    他一面要求旨提明加緊訓練,一面派人沿成皋之路刺探,尾隨秦皇車隊。另一方面他自己親自堪察行刺地點,最後選定博浪沙。因為這裡有山有水,更有密林,主要是北靠馳道,大鐵錐正好砸得著,槐里又是負責這一帶清理的主司。槐里這人,是一介莽夫,又是好色之徒,把韓淮陽當個知己,從不曾懷疑到他。隨著成年累月的積澱,人早已放棄了警惕,根本沒把張良往那方面去想。韓淮陽又溫文儒雅,賺得他一個假象,那一天夜裡,張良讓林(氵或)以美女美酒開路,槐里也自認為此路段應絕無問題,卻不知出了這麼個大紕漏,終使旨提明行刺成功。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始皇帝命不該絕,那青城公主似有預感似的,致使秦皇又逃過了一劫。

    張良派出旨提明後,便命眾莊客收拾細軟,打點錢財,離開淮陽芳草居,囑旨提明,事成之後去泗水去與他匯合。又叮囑莊客,分開來走,他自己則和林(氵或)最後走,。但不同的是,他的莊客大多走大梁,只有他們另走別路。所以在廷尉正監李(木雋)帶領軍卒,在淮陽芳草居撲了個空之後的大搜捕中,他的莊客在大梁紛紛落網,只有他倆一天快馬,早已逃出了搜捕圈,又改姓換名藏匿於市廛,沒有一個人知道他們逃到了那裡。

    大風秦楚 第二部 一卷、七、封禪·走向祭台  

    章節字數:2630 更新時間:09-03-05 07:37

    七、封禪與走向祭台

    幾天之後,秦皇的御駕,依然東巡。

    在鄒地,和魯地儒生談禮儀和仁義,說起“德治天下”他感到這雖不足為訓,但也有些東西是可以吸納的。又看了齊魯之地的民風民俗,了解了士風民情,還尊崇孔子後裔孔鮒為“魯國文通君”。有儒生為他封禪泰山,講述了一整套的繁瑣禮儀,如封禪坐蒲車,掃地為祠,席用(艹俎,上下)秸,秦皇聞之乖異,皆黜去不用。只是修建了山道,從山南登泰山祭天。在泰山極頂,設封壇三層,每層廣數丈,高丈余,排開天子儀仗,設九鼎八(竹艮皿,上中下),鳴鐘擊鼓,整個祭天過程,樂聲不絕。始皇帝登壇焚香,讀主祭文,焚主祭文。又焚香,釋放珍禽野獸以及白色雉雞,這時,從那封壇上就有白色的雲氣升起,並閃耀著彩色的光芒。祭天畢,始皇帝來到泰山東北角明堂,接受群臣朝賀,然後下山。中途遇雨,在一松樹下避雨,這使始皇帝不悅,恐下民非議,封禪不果,又想到博浪沙之事,遂封這棵松樹為五大夫,以示不畏流言之譏。再至梁父禪地,禮畢,令李斯手書,勒石銘志,以記其行,其辭曰:

    “皇帝臨位,作制名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  

    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祗誦功德。

    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大義休明,垂於後世,順承勿革。

    皇帝躬聖,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誨。

    訓經宣達,遠近畢理,咸承聖志。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

    昭隔內外,靡不清淨,施於後嗣。化及無窮,遵奉遺詔,永承重戒。

    至此,遂完成了他——極天地之功,告自身為受命之帝王,功蓋三皇五帝,創不世之清平世界——就位於天子,告之於上天的禮制。確立了他在華夏歷史舞台上的正統不世之地位。

    封禪泰山後,始皇帝東巡的鑾駕,東臨蒼海,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並在這裡派徐市入海,為他尋找不老神藥。之後,南下彭城。博浪沙槿妃死後,他的心情一直不好,這並不僅僅是為了槿妃,是博浪沙那一擊,使得他心中的理念受到了傷害。原本還能容忍的儒家仁義之說,現在就無法再容忍了,再加上封禪泰山又遇雨,這更使他不快。他本就是個威嚴的君主,臣子們在他面前沒有不害怕的,槿妃一死,他更加喜怒無常,並且下定決心對敵手決不姑息。首先,他嚴懲了三川郡的一批冗員,比如槐里、韋望之,對他們處以梟首,夷三族。“梟首者惡之長”,廷尉李斯極力勸諫,處以收監即可,可始皇帝不許。此刻他有了一種除惡務盡的狠勁,又流徙了高伯牛,貶黜了張執斂,另有大大小小三川郡、河內郡地方官吏數十人及他們的親屬受到牽連,或黥、或劓、或(非刂)、或宮,一律遷至咸陽去修築酈山陵寢和上林苑的阿房宮。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40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