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301頁

    丘力居在想這個問題,我也在想,這些高句麗人本來就是玄菟郡的一個高句麗部,後來占領了東漢的高句麗縣。建國之初僅在渾江、鴨綠江中游占據一小片土地,四面皆敵:西面為漢遼東、玄菟二郡,南為樂浪、帶方二郡,北面是夫余,東邊有沃沮。因此,除了對周邊小邦和夫余、沃沮進行吞併、打擊外,根本沒有什麼發展的空間。

    但是中國有句老話‘窮山惡水出刁民’,在這種極其不利的情況下,這個操著阿爾泰語系語言,卻長著一幅蒙古人黃色皮膚的民族頑強的生存了下來,最後竟然在夾縫中不斷的壯大了起來,而且還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甚至最後趁中國內亂不斷的侵蝕中國的疆土,不斷地擴大他們的國土,雖然一次次被再次強大的中國打敗,納貢稱臣,但是只要中國一起波瀾,他們就開始躁動,隨時打算再掠奪一些土地,擴大自己的地盤。

    在這些躁動的人里,最著名的恐怕就是自號太祖大王的宮,他居然攻取了東沃沮和東涉,並迫使夫余稱臣。不過現在的高句麗已經沒那麼強了,經過幾次跟東漢的征戰,現在的高句麗經濟下滑,國內政局混亂,再加上又出了個昏庸的次大王,搞得他們國內天昏地暗,民不聊生,軍備更是廢弛的可以。所以現在的高句麗,根本就不是漢家軍隊的對手,要不是後來出了個晏留和乙巴素這樣的能人,肯定得讓公孫是給滅掉。  

    ps:公元一零五年春,高句麗人寇略遼東六縣,被太守耿夔擊破,斬其渠帥;公元一一八年,高句麗與穢貊聯合寇漢玄菟郡,攻華麗城;公元一二一年春,漢幽州刺史馮煥等擊高句麗,被高句麗用詐降計打敗,死傷二千餘人;同年夏,太祖王合鮮卑共八千人侵遼東,太守蔡諷以下百餘人戰死;同年冬,太祖王合馬韓、穢貊共萬餘攻玄菟郡,漢軍得到兩萬夫余軍的援助,擊退之;公元一四六年襲擾漢樂浪郡,殺帶方縣令,掠太守妻子。

    實際上高句麗的內亂也是他們制度的原因,高句麗是由王和貴族、平民和奴隸等構成的典型的階級社會。個人的生活也要受到階級框架的一定製約。高句麗王是由名為“桂婁部”的特定部族產生的,慢慢地,王室與其它貴族之間出現了顯著的差別。雖然王室貴族們擁有巨大的特權,但是有時也成為權利鬥爭的犧牲品。在構成高句麗的五個部族中,桂婁部以外的另外四個部族——沸流那部、椽那部、桓那部、灌奴部等部族的首領和領導層也被編入高句麗的政治體制內,擔任官職,逐漸發展為高句麗的貴族階層。貴族們通過世襲的方式把地位和財產留給後世子孫的同時,也擔負著發生戰爭時直接奔赴戰場參加戰鬥的責任。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明臨答夫,公元一六五年,椽那部出身的明臨荅夫發起了弒殺次大王、擁護新大王登基的革命。最初,新大王授予他國相的最高官職。但是這種國內來回動盪的情況以高句麗的國力是很難在幾年之內恢復的。  

    而歷史記載公元一九一年故國川王為了改革紛亂的政局,下令官員推薦新的人才。許多人都推薦了晏留。而晏留卻推舉了比自己更優秀的人才乙巴素,才解決高句麗內亂的。我現在要是不趁機打死這隻病老虎,等他將來翻了身可就麻煩了。

    所以我現在最想乾的一件事就是逼迫丘力居棄城出逃,讓他逃到高句麗去,這樣我就有藉口來個一勞永逸了,一句話‘趁他病,要他命’。

    第三百二十七章 烏延

    這個世界也是一個‘強權就是公理’的世界,卑微的人只能跟著有權有勢的人後面搖旗吶喊,而且隨時都有可能丟掉性命。烏桓族本來也是很強大的,作為一個能四處搶掠其他族群的勢力,它確實顯得很強大。

    但是這個世界還有一句話叫作‘錦上添花處處有,雪中送炭從來無’。在烏桓族強大的時候,很多族群都會派一些人來,參加烏桓人的劫掠隊伍。而當他們被圍攻的時候,沒有任何一個異族敢於站出來支持他們,哪怕是跟他們關係很好的穢貊和高句麗,也不敢招惹漢人和鮮卑人的聯軍。

    所以丘力居現在也對自己的未來很沒有信心,甚至曾經想過與襄平城同歸於盡。但是今天早上傳來的一個消息令他十分興奮,高句麗的故國川王同意了他請求,允許他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可以撤進玄菟郡的高句麗縣。  

    這可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作為大汗藩屬國的高句麗做得非常不盡職,不僅不積極上貢(平均二十三年才上貢一次),還跟大漢及大漢的其他藩屬國開戰。

    當然這上貢的問題高句麗也有自己的話講,高句麗在某種意義上講是大漢的一個行政區,從屬程度高於其他的異族。連高句麗的王也享受大漢郡國宰相的待遇,所以大漢皇帝沒把高句麗根烏桓他們這些異族同等對待。

    不過,高句麗王借著地處偏遠,自己跳了出來,脫離了這種奇怪的制度,把自己等同於異族。

    丘力居現在已經想不了太多了,只要有地方可以存身就好,這樣還是可以跟漢人拼死一戰的,就算戰不過,起碼也有個地方可以逃命。

    跑,我當然希望丘力居逃跑了,他要不跑,我怎麼取得更多的領土呢?怎麼消滅那個叛服不常的高句麗呢?

    所以在我休整了幾天之後,就在全軍會議上說出了我的意見,“逼丘力居逃跑,徹底消滅烏桓和高句麗”。這一意見得到了大多數將領及謀士的贊同。當然也有反對的,而反對的原因基本上都來自於對洛陽局勢的擔心,害怕我們受到衝擊,卻由於勞師遠征,失去最佳的反應時機。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301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