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839頁

    生活在逐漸恢復,這是孟有田所感受到的。因為阿秀抱怨物價的言語少了,抱怨物品不好買的時候也少了。而他所看到的是香港的工廠陸續復工,大街上失業工人也逐漸在減少。但是韓戰對香港的影響是深遠的,由於失業率急升,經濟蕭條,社會動盪,左派工運分子已經乘時而起,並埋下了日後另一場動亂的種子。

    而更直觀的證據便是幾家工廠的贏利在不斷上升,使得投入房地產的資金更加的充裕。長城實業公司。招牌掛在了新建起的一棟六層建築前。幾家企業的管理人員搬遷進去,孟有田終於邁出了集團化的一步。

    一家紗廠,一家紡織廠,一家服裝廠。一家玩具廠。一家建築公司。統歸於長城實業公司旗下,孟有田剛剛三十多歲,便成為了集團公司的董事長。可謂是年輕得過分。

    但這位年輕的董事長卻表現出了與其年齡不相當的成熟和老練,以及超越常人的眼光和膽識。韓戰剛剛結束,長城實業承建的樓盤便全部開始銷售,手法和招數令人耳目一新。

    當時香港的地產商,像利希慎家族、何東、廣生行、陸海通等,一般是以建樓收租為主。通常建築期是一至兩年,租給別人,起碼七至十年才能翻本。而那些小的地產商,則是小本經營,通常蓋兩層至四層的房子出售。總之,這種經營方法,既不能加速資金的周轉,賺不到大錢,亦無法解決香港的住宅緊張問題。  

    分層出售是一個辦法,能使光顧樓宇的市民多起來。但顧主還是局限於一些富裕人家。長城實業所蓋的樓宇,每層約一千英尺,每英尺約二十多元,總價即為兩萬多港元。但那時普通的打工仔,每月的工資約為二百元,一下子拿出兩萬多元來的人畢竟不算很多。

    既能分層出售,那分戶出售也就不是什麼問題。孟有田知道要使房地產市場紅火起來,就必須增加顧客群,就是買樓的人要多起來,物業市場才能旺起來。所以,蓋樓的時候他便授意建築公司有的樓是一層獨立,有的樓則要一層雙戶或三戶,讓更多的人能夠擁有自己的物業。

    為了促銷,孟有田還編印了樓盤說明書,上面有詳盡的樓盤情況、價格、交樓日期等數據。因為,不同的樓宇,有不同的高低、結構、面積和材料,有了這樣一本說明書,能讓買家更清楚地了解樓宇的情況。

    至於賣“樓花”,也就是預收要動工興建樓房的錢款,並且可以分期支付,孟有田並沒有馬上推出。如果銷售看好的話,他準備在以後再實施。一來他的資金不算緊張,完全不必用訂金起樓;二來他不想給別人太早提醒如此籌資的辦法,使買地皮的競爭者一下子多起來。

    樓宇開盤後,銷售情況還算不錯,說不上門庭若市吧,可也絡繹不絕。畢竟孟有田照顧到了富裕家庭,也照顧到了中等收入階層。  

    在第一處樓盤竣工後,建築公司便已經開始了第二處樓盤的建設;而賣樓資金的回籠,使得建築公司可以擴大規模,稍後又開始了第三處樓盤的動工。

    買比租好,這是當時香港房地產市場所處的情況。租房呢要交一筆頂手費,通常叫做“七千頂手,月租兩百”,即頂手費一般要七千元,每月還要交兩百多元的租金。但相同面積的一層樓,售價一般在一萬四千至二萬元之間。也就是說,一個出得起頂手費的租客,再支付與頂手費差不多的錢,就能買到一層屬於自己的樓房。而要買一戶,則只需要付出頂手費的價錢。兩者比較,自然買樓比租房合算得多。

    隨著韓戰的結束,香港似乎又成了一個安穩的地方。而亞洲,特別是東南亞各國局勢卻日益動盪。一批華僑遷居香港,成了首批購房的大頭。他們置業一來是為了安居,日後也能傳給子孫,二來收租也算是一項比較穩定的收入。

    孟有田進軍房地產的頭一炮算是打響了,他有土地儲備,又有銀行支持,還適應了當時香港政府的政策。

    當時的香港政府為了緩解市民住房緊張的困局,鼓勵地產商興建樓宇,為此拍賣了不少官地,供地產商競投。而長城實業則成為了地盤拍賣場上的活躍分子,經常是一家獨力競投,大肆增加土地的儲備。  

    第三十一章發財而不獨

    有一利則有一弊,長城實業在擁有了大量的土地儲備後,流動資金便顯得日益短缺。到了一九五四年的三月份,孟有田不得不使出了醞釀已久的殺手鐧。

    “賣樓花”在今天當然已不算是什麼新鮮事,但在四十多年前,當我們第一次提出這個新方法時,地產界和社會的反響可以用“石破天驚”四個字來形容。香港是全世界最先推行“賣樓花”方法的地方,這一方法現在也早已在世界各地推行使用,成為地產商推銷新樓盤的必然方法

    要是形象地加以比喻的話,“賣樓花”的道理其實很簡單。辦工廠的,不可能自己做好許多現貨放在那裡等買家來買,一般都是接到訂單後才生產。有了訂單和訂金,廠方就可以啟動,銷路也有保障。而搞地產也是一樣,說得好聽一些,就是將地產工業化。

    當然,樓還沒建,就要買家先付訂金,難免有人心中沒底。但這也不是問題,長城實業通過律師或銀行方面來保障買家利益,從而給他們信心。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839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