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496頁

    有過歷史的教訓,孟有田最深惡痛絕的便是“中rì兩國一衣帶水、世代友好”的陳詞濫調。他的觀點就是:中rì之間過去沒有過友好,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違背事實提出中rì友好的虛幻概念,只能是誤國誤民。

    而現在,國共兩黨都曾多次公開發表過類似聲明,說什麼“中rì戰爭,不但大大損害了中國人民的利益,也大大損害了rì本人民的利益。所以,兩國人民都是受害者。rì本人民應該團結起來,推翻帝國主義法西斯zhèngfǔ。”

    這話簡直是狗屁,如果這場戰爭只是損害了中國人民的利益,而沒有損害rì本人民的利益,甚至還使得rì本人民獲得了極大好處的話,那麼rì本人民就不用推翻軍國主義法西斯zhèngfǔ,還要積極投身於侵略戰爭中來了。

    如果rì本zhèngfǔ把從中國掠奪的財富公平地分到了rì本人民的話,那麼rì本人民擁護這場戰爭就是應該的了,所以國共兩黨的做法就是在變相鼓勵rì本人進行侵略嘛!至於rì本人中少數的所謂“反戰人士”,那才幾個人?!“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哪個國家都會出膽小鬼、**者,關鍵是要看清楚哪部分是主流。  

    至於戰後,國共兩黨所說的要“以德報怨”的蠢話,孟有田更是斥之以鼻!他們的做法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無論是國民黨還是GCD,他們都把rì本人的生命看得比中國人的生命更寶貴。

    如果中rì戰爭,rì本只損失軍隊,而中國除了損失軍隊還損失大量平民的話,戰爭的平衡必然偏向rì本一方。即使rì本投降了,他們的重建工作也將比中國更迅速,因為他們的損失比中國小得多。

    為了扳回這個平衡,中國人必須盡全力殺死一切能見到的rì本人。年老的rì本人過去侵略過中國,年幼的rì本人將來長大了會侵略中國,rì本女人會給rì本孕育下一代侵略分子,因此他們都是中國的敵人。所以孟有田不會對老幼婦孺下手覺得不忍心、不仗義,殺死每一個rì本人都是在為抗rì戰爭做貢獻,都是在延緩甚至阻止rì本戰後的重建。

    而對於rì本人的本xìng,孟有田知道得更明白。更透徹。中國強盛時,rì本人是中國人的門生,中國人奉rì本人為上賓;中國衰弱時,中國人卻淪為rì本人的刀下鬼。而且rì本對中國的狼子野心早在盛唐時即已顯露無疑,白江口之戰不就是和小rì本打的?”  

    rì本在唐代對中國的尊重不過是他們崇拜強權的特xìng的表現。當時的rì本尚處於近乎蒙昧的時代,無論在文化技術和國力上都遠遠落後於大唐。於是rì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國,學習製造工藝、建築美術、典章制度等等。並仿照中文草書偏旁等而造成rì文,使rì本開始走出原始時代,完成所謂大化革新。rì本人的向唐朝稱臣的目的。無非是要同過引進文化來改善他們蒙昧落後的狀態。

    二戰後,rì本同樣對美國千依百順,連天皇也每天早晨起來就去給麥克阿瑟鞠躬行禮。獲得美國的信任,以從中國和亞洲掠得的財富購買設備和獲取先進的技術,如汽車、電器、半導體等。一旦感到羽翼豐滿,就開始看不起美國人,把美國的工程技術和管理水平說得一無是處,《rì本敢於說不》就是一個例子。

    由此可見說中rì人民有過友好的歷史完全是完全違背事實的,持這種說法的中國人的唯一根據是唐代rì本留學生與一些中國學者的密切交往。然而,這種交往是由中國向rì本單方向的文化和技術輸出,rì本留學生對其中國導師的尊重根本不能作為rì本對中國友好的證明,只能證明中國人對rì本的無私的善意。  

    在唐朝以後的所有年代。包括宋、明、清、民國,rì本人對中國不但沒有尊重,反而一有機會就瘋狂地侵略破壞、燒殺搶掠。rì本對中國懷有的根深蒂固的惡意。

    rì本人以惡意對待中國人,不是因為我們做了任何對不起rì本的事,而正是因為我們教了rì本人太多的東西。rì本沒有創造自己的文明。他們引進了中國文明作為其文化的根本。rì本人要稱霸世界,必須首先徹底打垮它的啟蒙老師─中國,以摒除它固有的自卑心理。一旦消滅了中國,rì本就可以把自己標榜為世界文明的一支,成為世界的領導力量。這種心理,和那些武俠故事中不肖弟子藝成之後要殺害恩師是同樣的。

    而且。無論是rì本軍隊還是rì本平民,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對中國都是極端仇視的。只要有機會,他們就會做危害中國人的事。在中國施行三光的rì本兵當然不用說了,那些控制中國礦山工廠的rì本管理人員也在用最殘忍的方法折磨中國勞工,製造了數以百計的萬人坑,被劫持到rì本的中國勞工也被rì本平民殘酷迫害而大量死亡。

    中國人總是不以實證的態度去回答問題,而是從主觀出發,泛泛地認為任何地方好人總比壞人多,甚至憑空斷言rì本人中百分之九十都是好的。因為我們不能用自己的思想方法和道德準則去估量別的民族,也就不能假定別的民族有著和我們類似的善惡觀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496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