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2頁
這些理由在元欽那兒都不能算是理由。事出突然難道不能權變相應?防患於未然,真等玉壁丟了,再想奪回,那還來得及嗎?
消息傳得越來越確切,玉壁的戰勢仿佛都成了太子親眼所見。元欽甚至知道了高歡是怎麼引火以燒之,以水以灌之,架梯以攻之,戰車以撞之。他幾乎都要在蒲阪城中坐不住了。
太子決意親為援軍,號令齊集,在蒲阪城又有誰能攔得住他?獨孤信這才知道太子是如何倔強的人。
太子乃國本,保太子肯定比保城池更重要。當元欽終於答應,讓獨孤信率軍前往玉壁救援,他自己留在蒲阪堅守,獨孤信這才終於算是鬆了口氣。
在獨孤信看來,這樣事情倒簡單了。只要太子在蒲阪守而不出,他帶兵去玉壁若是無危急之勢,去去就回,也不會出什麼意外。總比太子貿然而去出了問題要好吧。
獨孤信當然也知道,玉壁是萬不能丟的。尤其是現在。
然而獨孤信剛離開蒲阪,河南戰事傳來消息。大丞相宇文泰在河南與東賊形成了膠著之勢,不能再像前些日子那樣披荊斬棘地打開局面。反倒聽說東寇將軍慕容紹宗率兵取了恆農,一鼓作氣到了潼關。
這消息對太子元欽來說,比玉壁危急更牽心扯肺。
潼關是國都長安的屏障,若真是潼關有失,國都危矣。這時六軍傾國而出在宇文泰的率領下奪扔南州郡。潼關的柱國大將軍、司空李弼並沒有多少兵力,不知道能不能守得住。
元欽這時真是恨宇文泰只顧自己一心爭霸而不顧長安的皇帝元寶炬之安危,令長安空虛。真若東賊破了潼關,元氏豈能保全?他倒聽說宇文泰之前和高歡、高澄父子甚是情意相投。
宇文泰在鄴城一樣可以為臣子,而他的父皇與他這個太子若真被東賊擒了,除了受辱而死還能如何?元欽這時想起來,此前就聽說過,河橋之戰時,宇文泰本已戰敗,卻被高澄生擒又釋回。這其中甚是蹊蹺。
太子元欽再也坐不住了。
蒲阪真丟了也沒什麼?潼關是萬不可丟的。他為一國之儲君,為人之子,豈有不保全父老家國的道理?
潼關守將李弼被一個天上掉來的大大的難題難倒了。
李弼是歷久征戰的人。他明白這時宜守不宜出。河南局勢瞬息萬變,守住潼關就是為大丞相宇文泰守左防,是穩定軍心的大事。守住潼關也是關係到國都長安安危的大事。
然而有時候就是會出現這種讓人萬分為難的情況。李弼這時不得不兵出潼關了。他怎麼都沒想到,太子元欽怎麼忽然從蒲阪率兵而來,而且被東賊慕容氏打得打敗。
太子還算機警,入小關以拒之。慕容紹宗兵臨關外,一副要生擒活捉太子的樣子。
小關不是久守之處,李弼也在面臨艱難抉擇。保潼關還是保太子?保了潼關,眼看著太子兵敗被擒,他有何功?保太子,丟了潼關,乃至國都淪陷,他豈不是大過?
李弼只得命偏將守關,自己將軍而出,去小關救太子。
然而事情真如慕容紹宗事先預料的一樣。李弼與慕容紹宗大戰,倒是救出了太子元欽,但部從幾乎是所剩無幾。
慕容紹宗輕而易舉就攻下了潼關,實在是因為無人守關了。
李弼只能與太子元欽匯合一處,保著太子先回蒲阪,等待獨孤信回來。
然而出乎他們意外的是。大司馬獨孤信很快就回來了。
原來玉壁並無危機。大行台王思政駐守玉壁如銅澆鐵鑄,真正攻之而不下的是東魏大丞相高歡。
獨孤信知道有人使詐,心裡大驚,速速而返。同時斥候也把消息打探回來了,這是東魏大將慕容紹宗放出來的假消息。接著獨孤信也知道了,慕容紹宗在他走後又有意送消息讓太子知道潼關危急,太子擔心國都安危,率兵增援。
接下來的事就是丟了潼關,退回蒲阪。
潼關一失,在河南膠著的兩魏軍心理便發生了變化。這個危機時刻,是不能再輕動了,何況部重損失得也差不多了。
獨孤信留意到,另一柱國大將軍李虎率軍繞過潼關,從上洛、武關經過,直奔河南而去。看樣子李虎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去河南增援,而不在乎慕容紹宗下一步究竟打算如何。
其實獨孤信也不太相信慕容紹宗真敢孤軍深入去輕取長安。他也不相信慕容紹宗會有後援。以慕容紹宗大將之才,應該不會做出這麼輕率的決定。真要如此,他只要在蒲阪盯住慕容紹容。他不動,他也不動,他若出,他也出。
獨孤信還真的猜錯了。
慕容紹宗並不是顧慮多多的人。他還真的有心去取長安。國都一破,西魏立敗,河南戰場上的大將軍高澄必能一舉掃滅西賊。
慕容紹宗不是沒有後援。只是獨孤信沒有想到。
如果長安危急,不管是蒲坂的太子、兩個柱國,還是玉壁的大行台王思政,定然都以國都為最重要之處。恐怕就是河南戰場上的大丞相宇文泰也要立刻回兵而救。
如此一來,率晉陽軍的大丞相高歡,率上黨軍的大將軍高澄定然也會蜂湧而至、席捲長安,西魏還能留存嗎?
然而令慕容紹宗也沒想到的是,這麼大好的機會,就要錯失了。不是他的計策有問題,是他的援軍出了問題。
第398章 邙山對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