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441頁

    元善見也看了高澄一眼,又向蕭正德和羊侃道,“大將軍是孤之社稷柱石,汝等自然要聽從大將軍吩咐。大將軍所言便是孤之所想,孤之所言。”

    站在元善見身後遠處的林興仁這時把頭深深低下去。

    侯景也收回了他的目光。

    只有濟北王元徽一直聲色不露,把一切都看在眼中。

    羊侃看蕭正德神色猶豫,便再向高澄揖道,“既然陛下如此吩咐,外臣想請問大將軍,吾皇帝陛下既然遣大皇子殿下為使,到鄴城修和,已經是誠意倍至,不知大將軍所謂的誠意又是什麼意思?”

    第218章 :梁使南來將軍受命(三)

    高澄很有興趣地看了一眼蕭正德,不知道為什麼,他的眼神讓蕭正德身子一顫,像是受到了什麼驚嚇似的。“如果大皇子殿下留在鄴城,至少這樣的誠意才算是誠意。”高澄輕飄飄一句話,重重地砸在蕭正德心裡。

    以自身為質?蕭正德想都不敢想,“大將軍……”他想拒絕,又不知道用何說辭。

    還是羊侃鎮定道,“遣使為質,這倒也是古來兩國修好之風。我朝皇帝陛下也有此意,可遣一位皇子留在鄴城久住。但陛下並未吩咐命大皇子殿下此次就留在鄴城,還請大將軍見諒。”  

    蕭正德心裡鬆了口氣,暗謝羊侃救他。他不自覺地往側面看,侯景也正面無表情地看著他。侯景心裡倒真覺得,這個臨賀郡王真是便於擺布。

    高澄把目光從蕭正德身上移到羊侃身上,慢條斯理地道,“羊侃將軍,兩國既是修好,不妨直陳本意。汝等若是不把梁帝陛下的意思一次說清楚,說明白,下官誤會了梁帝陛下的好意,豈不是下官之罪過?”這是逼羊侃一次把話說透,不要總借梁帝之口一會兒一番說辭。

    高澄可能做夢都沒想到,他這一問給自己問出了天大的麻煩。

    羊侃不慌不忙,振振有辭道,“吾朝皇帝陛下在吾等出使前便有吩咐。國與國之間,時戰時和,實屬平常事。梁與魏在楚、淮交戰甚久,既不利於梁,也不利於魏,既然如此,不如修戰講和,以十年為期。為表陛下對修和的期盼之心,願以皇子到北朝為質子。陛下特請大將軍親入南朝,到建康挑選質子,然後帶回鄴城,其間事全憑大將軍裁度。”

    羊侃看著高澄,把話說完,又轉向皇帝元善見,“請大魏皇帝陛下定奪。”

    羊侃轉述梁帝的修和之意比較切合實際。梁與魏確實是在邊塞交戰日久,又一直膠著,難分勝負。這其間的事侯景最明白,高澄心裡也清楚。這種狀態對梁、魏都不利,梁帝想求和,這是聰明的辦法,對魏也很有好處。  

    以十年為期,說起來比較可信。天下合久必分,梁和魏自然也不可能永遠和而不戰。如果能定十年為期,各自休養生息,將來的事等將來再說,至少眼下樑和魏的矛盾不是急待解決的主要矛盾。

    梁帝蕭衍主動提出以皇子為質算是比較有誠意。

    但是問題在於要求高澄親自到建康去挑選並帶回質子。以高澄今日在北朝的地位,實在是不宜再入南朝。何況遣質子的意義只在於這事的本身,並不太在乎以究竟以哪個皇子為質,又何必非要去親自挑選。可是來而不往非禮也。梁帝已經主動提出了以皇子為質,若是北朝都不肯答應讓大將軍親去帶回質子,又顯得北朝沒有誠意。

    大殿內又安靜下來了。

    元善見沒有立即回答羊侃,他心裡也有很多想法。從本意講,他願意高澄去建康,至少他可以鬆口氣,少些時日面對他。可是梁帝為什麼一定要高澄去?難道竟是以高氏為魏之真正的主宰,而並不以元氏為魏主?如果高澄去南朝,與梁帝修好,以臣子之身做了本該君主做的事,以後天下誰還會以他為大魏天子?

    高澄見元善見沉吟不語,他緩緩轉過身來,這一轉身,趁勢把各色人等的各樣心思都看了個清清楚楚。最後,他的目光停在了羊侃身上,淡淡笑道,“羊侃將軍為社稷之心我已明了。”這話說的有點莫名其妙,為社稷,是為哪個社稷?高澄卻不理會別人怎麼想,站起身來向元善見道,“陛下,羊侃將軍說的必不會有錯,臣高澄願入南朝為使。請陛下厚賜羊侃將軍,褒賞其為社稷盡忠之心。”求賞賜求的也莫名其妙。如果羊侃對南朝社稷有功,又何必用北朝皇帝來賞賜?  

    蕭正德不解地看了一眼羊侃。

    元善見見高澄自己表示願意去,他微笑頷首。便道,“如此甚好,大將軍為南北相合,不辭勞苦,孤也實在不忍心。”他忽然把目光落到了下面站立的侯景身上,吩咐道,“侯司徒也是與南朝久相往來的人,便跟隨大將軍一同入梁為使吧。”要說魏、梁雙方之間交戰實況,侯景確實比較有資格。

    侯景心思極快,他心裡非常想得到這個機會,誰知道皇帝竟親自下旨,侯景立刻便出班謝恩道,“陛下親命,臣侯景萬死不辭,必追隨大將軍,不辱陛下的聖命。”

    事成定局,高澄也沒再說什麼。

    午後,鄴城的街市依舊是熙來攘往,人流如潮。崔季舒在牛車中看著外面的繁華景象,心裡暗暗讚嘆世子真是治世之臣,才不過一年多的時間,國力之強盛就從此處也可見其一斑。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441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