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7頁
這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信號,已經說明現在的索馬利亞軍事戰爭潛力已經達到了極限,呈現出的疲軟態勢也說明,部隊補給能力的下滑,戰鬥也堅持不了太久了。
好在經過半年來的準備,聯邦境內的人工工業生產布局已經完成了,這回李嵐已經沒有任何保留了,宣布全國進入全面戰爭狀態。
從這一個命令開始,整個索馬利亞聯邦的所有運轉,都將圍繞戰爭來進行,一切無需要的開支,都會全體停下來,任何的生產和經濟,都朝著戰爭傾斜。
和平時期好不容易保留下來的經濟數據,此刻早已經成為次要,所有的物資都轉為了戰爭物品,和平經濟轉為了戰時經濟,國家的工業生產,轉為戰爭生產。
隨著全面戰爭模式的開啟,索馬利亞聯邦大量的工廠,都收到了軍方的訂單,以最低的成本價,只允許各個工廠勉強能夠維持運轉的程度,為軍隊生產出來的產品,都必須以成本價成交。
國家的物資運輸全都無條件為軍隊服務,所有的原材料也都降到最廉價的程度,民生建設全都停止。
不以民生和平民生活質量為主的國家政策。就是全面戰爭模式最直接的體現。
在面對北約強大的工業和軍事力量,李嵐已經沒有任何保留了。近二十年來,他在索馬利亞聯邦進行的所有工業和人才布局。也都到了最後的收穫時刻。
如今,就是索馬利亞爆發出力量的時候,戰爭靠的已經不單單的基地,而且就基地也無法支撐起這場戰爭。
兩兩結合才是這場戰爭勝利的根本。
其實從一開始,北約失算了,李嵐也失算了,北約聯軍的戰鬥力並不是那麼的不堪,儘管紅警兵團有著很大的優勢,可是北約方面。也有著自己的優勢。
一場沒有辦法快速取得優勢的戰鬥,最終都會演變成為國力的消耗戰。
然而這又是戰爭的普遍現象,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都是在國力的消耗戰後落下帷幕,誰先支撐不住,誰就是失敗。
李嵐已經依靠基地支撐了半年,而國家的戰爭潛力正式開始發力。
一旦再一次出現戰爭無力為繼的局面,那就是戰爭走向下坡路的開始,無論是北約還是索馬利亞。一旦走向了下坡路,戰爭能夠為繼的時間也不長了。
現在,北約依舊是一副大兵壓境的態勢,歐洲和非洲的天空中。每天都有飛彈來來往往,大量的戰爭資源都在快速的消耗著。
以前經常有人說,各國現役的武器裝備。只有十幾天的高強度作戰效能,因為每一款武器的數量都不多。
但那是在考慮到和平時期的經濟狀況。又有幾個人知道,國家為了戰爭準備了多少生產線。儲備了多少原材料。只要戰爭爆發,就不再是錢的關係。
現在看似不多的武器裝備,只是為了訓練部隊讓部隊熟練的掌握,可又有多少裝備被生產出來,並沒有進入部隊服役,而是保養封存起來。
不過,戰爭到了這樣的地步,戰爭潛力的儲備,無論是北約還是索馬利亞,都早已經消耗完畢,現在就剩下生產力的對比。
人口和可服役的人員,雙方的差距並不大,就看誰的武器生產效率更快,誰能夠把更多的武器和軍隊派上戰場。
別說戰爭早已經不是以數量取得勝利,那要看是什麼戰爭,現在無論是北約還是索馬利亞,都已經到了必須想辦法壓倒對方的時候。
這時候兵力的數量就變得很重要,既然無論是空中還是地面作戰都進入了平衡狀態,那能夠打破平衡的就是數量。
在中東戰場上,李嵐為什麼要不計代價的武裝起中東部隊,而北約又什麼要一直增兵中東,為了就是最低限度的保持戰爭優劣的平衡性。然而再從平衡中尋求突破。
而北非戰場的開闢,也是另一個較量的開始,中東的意義在於石油,而北非戰場的意義在於實力的對拼。
在北非戰場,才是北約軍隊和索馬利亞軍隊的主戰場,在利比亞和阿爾及利亞這兩個國家內,北約軍隊已經站穩了陣腳。
源源不斷的兵力和物資,可以快速從義大利運上北非戰場,又是一場巨大的國力消耗戰。
而李嵐自然無法坐視北約從北非進攻下來,只能以北非這裡為戰場的核心,打一場國門外的戰爭。
只是李嵐十分的清楚,北約的戰爭潛力一直都大於索馬利亞,儘管他可以利用部隊的指揮優勢,用少量的部隊去對抗北約的軍隊,但這依舊無法改變雙方國力對比的消耗比例。
現在的北約已經不單單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還包括了英法兩國的所有海外領地和下屬國,以及美國大量的盟國。
而李嵐這裡,說句難聽無論是中東還是非洲國家,都需要依靠他一個人來支撐。
索馬利亞的國力是絕對不可能和如此龐大的聯盟對抗的,現在看似雙方都依舊保持平衡的狀態,北約沒有取得任何優勢。
可那只是地區戰場已經進入了飽和狀態,北約就算想要加大戰爭和兵力的投入,也面臨著後勤的驟至。空有強大的力量,卻無法放開手腳的施展出來。
而且戰場的飽和性,也不是盲目投入兵力就可以改變戰爭態勢的。就好像在中東戰場,一百萬的兵力投入。已經達到了土耳其境內後勤保障的最大限度。
而且戰場上,部隊的運動作戰也都進入了飽和。再投入部隊已經是沒有意義了,因為進攻的部隊,只能保持那麼高的效率,增加的部隊,也只是坐在冷板凳上,連替補的資格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