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頁
舊世紀後期蒙古人帖木兒攻入印度河流域 帖木兒攻占德里,後裔巴布爾,勸年建安莫臥爾王朝,管轄印度中北部和巴基斯坦東部部分地區,隨後,巴基斯坦隨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國“分而治之。的政策使穆斯林與印度教徒之間衝突加劇。
俄國人對巴基斯坦地區採取的戰略極為簡單,也恰是利用了英國人分而治之的漏洞,一面催促土耳其人進攻。
英國人為了統治整介。印度帝國。採取了分而治之的統治手段。南亞次大6是世界上宗教複雜的地區。這裡流行著印度教、伊斯蘭教、者那教、錫克教、襖教、佛教和基督教等。世界上幾乎所有重要的宗教,都可以在這裡找到信徒。在英控印度帝國,幾乎找不到一個不信教的人。宗教支配著人們的生活,大到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思想,小到人們日常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無不與宗教有密切關係。在各種宗教中。整個印度27億居民中,印度教徒引億,穆斯林凹萬,這就給英國人創造了某種條件上的便利。
印度教是次大6的土著宗教小起源於公元前力四年左右,來自伊朗的雅利安部落的文化,與印度河流域的土著人的文化結合在一起,產生了印度教。印度教的主要教義是:善惡有因果。人生有輪迴等。印度教分成許多教派,各教派的經典以及崇拜對象都不同。宗教的最重要的特點小是種姓制度。
伊斯蘭教是次大6的外來宗教。
公元舊世紀前後,居住在今阿富汗境內的伊斯蘭教徒,經開伯爾工。口。多次侵入印度,占領了印度西北部和北部大片地區,並先後建立了德里素丹王朝和莫臥爾王朝。在入侵過程中,穆斯林統治者要當地的居民“在伊斯蘭教和劍之間作出選擇”強迫
樣,伊斯蘭教便在這些地區流行起來。
穆斯林統治者曾多次南征,把統治推進到溫德亞山以南的地方。但是,伊斯蘭教並沒有在南印度民眾中流行開來,但是也留下了極大的影響。
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是兩種不同的文化表現。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世界觀和生活方式根本不同甚至完全對立;印度教是多神教,崇拜千萬個神,伊斯蘭教是一神教,信仰《可蘭經》,只相信唯一的真主;印度教強調個人的解脫,伊斯蘭教則宣稱,拯救來自“先知”的啟示。人應服從真主的意志;印度教相信來世和轉生,伊斯蘭教則相信最後裁判日;印度教的許多神是女的。印度教徒把牛作為母性和多產的象徵來崇拜,而伊斯蘭教徒則只崇拜男子氣的安拉,只有男人才能進清真寺。婦女在公共場所要戴面紗等;虔誠的印度教徒一般不殺生、苦行、不食牛肉。他們以牛為聖物,牛闖入住戶家中,主人不僅不惱怒,反而認為是吉摔之兆;伊斯蘭教徒則有吃牛羊肉的習慣,伊斯蘭教曆太陰年十二月一日是他們的宰牲節,每逢節日,穆斯林便殺牛宰羊。
這常常使一些印度教徒大為惱火。常因此而引起衝突。在城鎮中。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居住地是分開的。他們之間不通婚、不共食。印度教徒從不到穆斯林開設的商店裡買東西。
披依伊斯蘭教的人,有一部分是種姓地位低下的印度教徒和“不可接觸者”例如,在孟加拉,王公貴族、大地主、高利貸者和知識分子。多是印度教徒,而編織匠、清潔夫等地位低下的職業,多由穆斯林擔任。伊斯蘭教徒的經濟和文化展水平,相對落後於印度教徒,這就形成了一個矛盾。這個矛盾在英
國人的不斷挑撥下,日益尖銳起來。
錫克教是一個較新的宗教,創立於 弛紀。它吸收了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某些教義。錫克教徒主要居住在旁遮普地區,人口約。四萬!幟年。錫克人饒勇善戰,桀驁不馴。莫臥爾王朝時期,曾多次反抗穆斯林統治者。不久之前,在錫克教領袖蘭吉特辛格的領導下,在旁遮普地區建立強盛的錫克教王國,多次同英國人作戰。錫克教反對印度教的種姓制度,主張在最高的神面前人人平等。他們常常同不可接觸者站在一起,共同反對種姓印度教徒。但他們也同伊斯蘭教不合,並時常生衝突。
另一咋小較大的宗教是者那教。者那教徒大約有 刃萬人,集中居住在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地區。它的創始人大雄和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是同時代人。教徒嚴守不殺生戒律。多經商。近代者那教徒在商業上勢力強大。多屬上層。
襖教又稱拜火教,由古波斯傳入印度。因對教徒的生活無嚴格的限制,教徒多是歐州人及其後裔。他們集中在印度西海岸喀拉拉等地。
此外,還有相當數量的基督教徒。集中居住在印度的喀拉拉邦。印度基督教據說是基督教十二聖徒之一的托馬斯來印度布道時產生的,屬於世界上最古老的基督教教派之一。許多基督教徒,是由印度教種姓以外的人改信而來。
這樣,印度人按宗教信仰、種姓等,分成許多集團。由於社會經濟和宗教展不平衡,彼此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和衝突。教派矛盾滲透到政治領域裡,形成了政治上的教派主義。各個教派對英國人的殖民統治持不同態度。為英國殖民統治者的“分而治之”政策提供了基礎。
隨著殖民地經濟的展。印度的商人階層力量不斷強大。到此時。印度的上層已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的知識分子和商人、地主,開始不滿英國人的統治,要求參與政治。為了拉攏這支力量”既年在英目人的安排下,組織了一個資產階級政黨一 印度國民大會黨。英國人支持組織國大黨的目的,是希望它能同殖民政府合作,共同統治印度。但是,隨著民族矛盾的加深,國大黨也越來越具有反英的性質,並最終成為反英運動的重要領導力量。英國人為此大傷腦筋,便千方百計地進行分裂和破壞活動。他們以“照顧少數派利益”為藉口,在不可接觸者、穆斯林及其他教派中組織政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