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頁
張樹成是北洋內部的二號人物。份量不輕,他擺明了態度,自然有不少趨炎附勢之徒也開始明目張胆和朝廷勾搭,許多人看透了其中的關鍵,北洋和朝廷在這裡抑勁,勝負其實已經瞭然了,李鴻章不想做皇帝。說到底還是個臣子,他有北洋做底牌,這輩子誰都動他不得,可是李鴻章年紀已經太大了,他能活多久。現在拒絕朝廷的“好意”將來樹倒撈猴散的一天,等朝廷握緊了北洋,他們這些人還會有好日子過?
與朝鮮方面私下聯絡的人也不少,這些人是不太見容於朝廷的,在朝廷原本就混不下去,這才到了北洋。還有一部分是看中朝鮮工業的,這光緒叫工業振國叫了這麼久,也沒見成什麼事兒,比較來比較去,還是朝廷靠譜一些,因此。這些人是親朝鮮的急先鋒,馬建忠便是這風口浪尖的頭號人物,他與吳辰關係好,私交敦厚,朝鮮起步的那會兒,他也走出了力的,因此馬建忠與家兄的態度很明白,北洋這副模樣。得與朝鮮聯合起來才有前途。
一邊是新洋務,一邊是維新。哪一邊似乎都比從前的老洋務派們新潮。新洋務的效果顯著,維新這邊代表的是正統,各有所長,保持著巨大的吸引力。
等到北洋大敗,北洋內部就更加混亂了,張佩綸夾在兩派之間,憂心仲仲,不擔心是不可能的,他的希望是將北洋飾造成一支獨立的藩鎮力量,既不受制朝廷,又不與朝鮮徹底結合,三分天下有其一,至不濟。也該維持原狀,可現在的時局,許多人對北洋已經不抱多少希望了。
張佩綸是個聰明人,什麼事兒都看得透,北洋現在是風雨飄搖,若是還是從前那個模樣,沒有朝鮮新軍,沒有光緒的新政,北洋水師就是全軍覆沒,也都還是洋務聖地。是朝廷的中堅,可是現在那兩頭怪獸的崛起,使得北洋不再具有多少吸引力。從前是朝廷依仗北洋,需要李中堂,可是現在。北洋成了眼中釘,李中堂在光緒眼裡,多半也成了亂臣賊子,事兒到了這個地步,又鬧出北洋大敗的事兒,這人心思動是必然的,穩住局面才是當務之急。
可是這局面從一開始,就不太穩了。先是朝鮮商船在珠江口、長江口對招商局、製造局的衝擊,使得北洋的財力大減,從前一個招商局。能籌出北洋三成的給養,可是現在。連個零頭都沒有,製造局更是。只有往裡頭貼銀子的份兒,一個銅板都榨不出,財力受限,北洋從一開始就有點兒揭不開鍋,謀不到其他的進項,這日子可就不太好過了。
財力是一方面,現在北洋一下子給人戳破了窗戶紙,天下人都知道北洋水師不過爾爾,從前的偌大實力如今也只是供人說笑的談資,現在這局面,要保持獨立性是不可能的。
張佩綸心裡頭哀嘆連連,他心裡明鏡似的。要想北洋繼續生存下去。就必須得依靠著某個勢力,同時又能保持住一點兒獨立,可是選擇誰呢,他想得比別人要長遠些,或者是說,大多數人都在為自個兒謀生路,唯獨他張佩綸,卻在為北洋謀生路。依附朝廷,張佩綸是想都沒想過,朝廷的野心太大,北洋落到他們手裡,唯一的結局就是被整編。淮軍融入到新軍里去,艦隊成為朝鮮看家護院的工具,對這個朝廷。他早就死了心,不管是怎麼改,都沒有用。
就譬如光緒提出要創建工業,挪出幾百萬兩銀子到處建工廠,還允,許私人辦廠,剛剛開始的時候倒是如火如荼,江南江北的工廠如新筍般的冒出幕,可是呢?結果又是紛紛破產,連光緒掏銀子自個兒辦的官辦工廠都難以維持,從這裡看,維新黨鬧的那些工業,連北洋都不如,北洋至少還能維持住製造局,雖說也是艱難的很,讀好書盡在澗書曬比o肌鞏姍
要說吳辰的手段也真是夠狠的,對朝鮮的所以工廠去弄個出口補貼。弄什麼返稅政策,在朝廷的管轄範圍之內,賣了多少商品,就給予多少補貼,朝鮮的工廠現在是卯足了勁的開工,源源不斷的將商品通過商貿運進來,大肆傾銷,成本一兩銀子一匹的洋布,人家就只賣一兩銀子外加幾個,銅板,比朝鮮貨架上賣的還便宜,工廠步從貨物中賺取利潤。而是靠吳辰的補貼過活,恰恰相反,那些在江南、江北建起的工廠。一匹洋布的成本是一兩銀子。質量不好不說,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一匹布至少得賣一兩二錢銀子才能保住利潤,同樣是洋務,質量原本就有差異,價格還比別人要貴的多,這差異自然而然的顯現出來了。
朝廷早就意識到是吳辰搞的鬼,卻也無可奈何,關閉海關,不許朝鮮的貨物進來他們沒這魄力,這樣做就等於與吳辰公然的撕下了偽裝,誰知道吳辰會不會有什麼後著,更何況這些朝鮮的工廠有半數都是漢人與洋人合資或者洋人獨資的,洋人的利益與朝鮮的工業聯繫在了一起,你若是閉關,恐怕這維新就更難維持了。各國會有反應?據說英國人在朝鮮的資本最多。英國人會採取什麼措施?還有美國人,說不準又是一個炮艦上門打開大門的局面,再說了。光緒的維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打開國門,裁處掉從前的通商口岸,改為只要是靠海的地兒,都負,許商貨自由進出,只要付清了海關的厘金,各府各道都不准留難,現在閉關,不是自個兒打自個。兒的臉?告訴全天下的人這維新不能持續?
另外一種辦法是與朝鮮一樣,對工廠進行補貼,這種辦法到是可為的 問題又出來了,朝鮮倒沒什麼。吳辰手裡頭什麼不多,就是銀子燙手,據說總督府庫里的銀子已經過了一億五千萬兩白銀,奇珍元,數。人家補貼是有這樣的底氣,就是補貼個十年,也還維持的下去,可是大清朝有什麼,光緒手裡頭。恐怕連一千萬兩銀子都難籌措,還要賑濟,要修鐵路,建學堂。要編練新軍,購買軍火,要放大清朝這麼多官員的俸祿,補貼?那是天方夜譚,真要鬧這個把戲,半年之內朝廷就得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