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8頁

    「私德有損,觸犯律令,估計會被貶到地方當個小官?」

    「應該吧。」陸驍百無聊賴,視線投向窗外,大楚不設宵禁,雖已入夜,但大街上依然人來人往。他視力極好,瞧了會兒畫糖畫的攤子,目光轉開,倏地一凝——

    如果他沒看錯,站在暗處的,應該是謝琢和他的那個護衛。

    謝琢繫著素色的披風,兩人手裡什麼都沒拿,不像出來買東西,也沒有左顧右盼地等人。

    更像是單純站在那裡。

    是在看熱鬧?

    莫名的,陸驍直覺有兩分奇怪。

    沈愚又閒不住地出去轉了一圈,回來跟陸驍說最新的消息:「這群言官,飯吃到一半全不吃了,擱下筷子,一個個都趕著回去寫摺子罵人,真不愧是他們!」

    陸驍問:「那個告狀的小姑娘呢?」

    一邊問,他一邊再看往窗外,已經找不到謝琢的身影了。

    沈愚回答:「被御史中丞領走了,御史中丞雖然罵人罵得狠,但我爹說他是個好官。想來今晚,那個小姑娘應該能睡個好覺了。」

    崔玉英跟隨御史中丞下樓,被蹭傷的掌心仍在火辣辣地疼。臨上馬車前,她不由拎著裙角,在左右的人群中望了望。  

    那個人不在。

    彎腰坐進車內,她伴著馬蹄和車輪聲,想——

    從此以後,這次相逢便是她不可與人言說的月下一夢。

    若日後能得見夢中人,她定會告訴他,你說的我都做到了。

    御史台有風聞奏事之權,第二日,彈劾翰林院五品待詔楊嚴的摺子就堆上了御案。

    不多時,宣平坊胭脂鋪買賣的契書,以及另一份落著楊嚴名姓的田產契書,一一都被搜了出來,另外還從楊嚴妻子的房中,找出了兩根沉沉的金簪。

    銀錢相合,正是崔玉英已逝的父親留給她的嫁妝奩產。

    此案定下,沒有楊嚴狡辯的機會。

    謝琢到翰林院點卯時,同僚幾乎都在談論這件事。

    「楊待詔雖然平時吝嗇銀錢,但真沒想到,他竟會是此等謀奪孤女財產的人!當真知人知面不知心啊!」

    「聽說楊待詔給崔家姑娘相看的,不僅是個賭棍,欠著一屁股債,喝酒後還喜歡動手,他上任妻子根本就不是病死的,而是時常被打,生生折磨死的!」

    「這心腸……就沒想給崔家姑娘活路!幸好崔家姑娘跑了出來。」  

    盛浩元見謝琢來了,走近來打招呼:「延齡來了?」

    謝琢施禮:「盛待詔。」

    盛浩元知道這人向來守禮,讓人挑不出錯處來。寒暄了兩句,他同謝琢站在一處:「楊待詔沒經得住查,除了兩分契書和一根金簪外,之前賄賂升遷考評的官員的事也被挖了出來,數罪共罰,外放偏僻小縣已是定局,以後是沒機會回洛京了。」

    楊嚴苦熬數年,也沒有想過離開翰林院,去當地方官,就是因為翰林清貴,乃是天子近臣,又在洛京,前程怎麼都比去當一輩子見不到天顏的地方官好。

    只不過現在看來,他這輩子大概只能守在那方小縣了。

    謝琢聽完,神情微訝,想了想道:「嗯,希望楊待詔經過此事,以後能福澤一方百姓。」

    「希望吧。不過這樣一來,《實錄》的編纂就缺了一人,掌院應該會再選一人補上。」盛浩元攏攏袖口,小聲道:「提前祝賀延齡了。」

    謝琢神色未見波動:「謝盛待詔看重,不過掌院尚未分派,延齡不敢接受祝賀。」

    「你啊你,小小年紀,就如此謹慎,怎麼比我還持重?」盛浩元展展衣袖,「反正在我眼裡,同等資歷的人中,論起學識眼界,無人可出延齡之右。缺的這一席,非延齡莫屬。」  

    散衙前,掌院學士分派事務,楊嚴空出來的差事果真落到了謝琢身上。一時間,不少人都朝謝琢拱手道賀,謝琢一一回禮。

    盛浩元取笑他:「我可有賀錯?你啊,反倒比我還謹慎。」

    謝琢同他一起往翰林院外走,反覆猶豫後才道:「前些日子,盛待詔提起,前朝曾有翰林因編纂《實錄》,差點丟了性命。」

    盛浩元見謝琢臉上沒有太多驚喜,反而憂慮更多,驚訝:「延齡得了個這麼好的差事,不見笑顏,是在擔心這件事?」

    謝琢難以為情:「沒錯。」

    盛浩元不由笑道:「看來是我把延齡嚇到了,我的錯!倒也不必太過擔憂,獲罪的是極少數!」

    而且他那時提這一遭,不過是讓謝琢明白其中有風險,莫要嫉妒於他。

    沒想到謝琢還記著。

    「參與編寫帝王《實錄》,可是能寫進宗祠的榮耀。更何況延齡年未加冠,入翰林院還不到一年,往後有編寫《實錄》這一項,考評升遷也會容易許多!」盛浩元道,「這可是不少人求都求不來的青雲路。」

    謝琢慚愧道:「不瞞盛待詔,延齡暗自忐忑了許久。」  

    「哈哈哈,」盛浩元大笑,「是我說錯了,延齡不管表面看起來有多謹慎鎮定、成竹於胸,依然還是個十九歲、容易被唬住的少年郎啊!」

    謝琢不知道說什麼,乾脆拱手一禮,似是不好意思再多言:「……讓盛待詔見笑了。」

    翰林院本在太平坊,與宮牆只有一街之隔。不過,無論是帝王的《起居注》,還是記錄廷議奏對的《時政記》,都封在史館內,輕易不得出宮城。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8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