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78頁

    沒有問為什麼,謝琢認真道:「我記得小時候母親曾提起過您,說您心性純善,是很好的人。」

    皇后眸光一爍,又別開眼:「你父母也是很好的人,抱歉,當年我沒能救得了他們。「

    謝琢嗓音很輕:「不怪您。」

    紫宸殿的大火照亮了半個洛京,直至天色大亮,火勢才將將熄滅,留下一片廢墟殘垣。

    朱充、仇良等叛軍皆束手就擒,高和未能逃脫,在亂軍中被就地格殺。高讓指揮著宮中內侍去廢墟中刨挖,找尋許久,終於找到了咸寧帝與大皇子的屍身,但都已經被燒得仿若焦炭,根本辨別不清。

    眾大臣一直沉默地等在紫宸殿前的平地上,不知道是誰先嗚咽了一聲,隨即,不管真心還是假意,無數人慟哭出聲,哀哀不止。

    「陛下駕崩。」皇后站在最前,背對著眾臣,正式宣告咸寧帝賓天的消息後,她噙著眼淚吩咐高讓,「先將黃綾裁來,陛下生前最好體面。」

    高讓也哭紅了眼睛:「奴婢遵命。」

    他仿佛已經忘了昨夜皇后從暗門進入紫宸殿,又將他支開的事。這場大火起得也很蹊蹺,起火時不少人都說聞到了桐油的氣味。

    最重要的是,暗門未封,可陛下沒能逃出火場,皇后卻好端端地站在這裡主持大局。  

    可一切都不重要了,是大皇子逼宮謀反,火燒紫宸殿,咸寧帝被燒死,大皇子也未能逃出。

    而昨夜殿內發生的事,只會成為他帶進土裡的秘密。

    將燒得面目全非的屍首收斂後,宮人們取了水沖洗地面,血氣駭人。

    皇后站在原地,悲痛不肯離開,最後是歷經兩朝的老太傅顫巍巍地跪在地上,懇請皇后移駕,皇后才由女官攙扶,帶著高讓,與眾人一同去了文華殿議事。

    咸寧帝駕崩突然,千頭萬緒。眾臣商議後,一致認為,如今最為緊要的,便是新君登基,著手治喪,加上驟經宮變,大皇子作為主犯雖然死了,但從犯仍在,也需要新君下發詔令,懲治逆賊。

    咸寧帝子息不豐,三個皇子中,一個謀逆逼宮已經身死,一個至今被禁足,另一個尚在凌北。

    所有人都不約而同地停下了哀泣,已逝的咸寧帝成為了「先帝」,且死的並不光彩。現如今,新的利益擺在面前,等著所有人分割。

    有人率先提出:「大楚立國,長幼尊卑不可不尊。如今大皇子身死,自當立二殿下為儲君,擇日繼位才是!」

    御史中丞眼睛都沒抬,反駁:「你這是忘了二殿下與他那外家干出來的好事了?不怕天下士林沸騰,口誅筆伐?」  

    「五皇子年幼,長在宮中,從未接手過政事,且你我都不知其秉性。二皇子年長,熟悉政務,即使從前有錯處,也並非不可饒恕的污點。況且,陛下與大皇子此般情況,若真等著五皇子從邊境趕回洛京,還不知道要拖到什麼時候。」

    兵部尚書呂義直接道:「你還不如說二皇子比五皇子更好擺弄,你這是選傀儡,想自己攝政不成?」

    另一人仿若聽不見呂義的嘲諷,支持前一人的話:「沒錯,即便不立新君,也該讓二皇子出面,統領眾務才對。」

    「對,國不可一日無君,若朝中因此生亂,北狄趁虛而入,你我才是天下的罪人!」

    在場眾臣,誰不清楚對方心裡打的什麼算盤?

    想來,趁著昨夜的混亂,尚在禁足中的二皇子不知道往宮外寫了多少封信、傳了多少密語,又許諾了多少好處。

    就在眾臣爭論不休時,梁國公重重地冷哼一聲。

    頓時就有官員看向他:「怎麼,你有什麼話說?」

    皇后也看向了梁國公。

    「說連同外家、泄露策論題目、科考舞弊算不上污點的,這些話,你們敢對著天下士人舉子說嗎?怕不是立刻就會被唾沫淹死!」  

    此前說二皇子行事並非不可饒恕的人半轉過身,不想直面梁國公的冷嘲。

    「另外,二皇子禁足之期未到,陛下前一晚才駕崩,爾等今日立刻將聖命作廢,就不怕陛下寒心?還有害怕無人統領眾務的,皇后娘娘打理宮務多年,如何會無人統領眾務?」

    皇后坐在主位上,一身朝服,未染脂粉,看起來很是憔悴,她點了點頭:「一眾宮務,有本宮在,諸位大人暫且不必憂心。」

    當向來不沾手政事的梁國公站出來說話時,她就隱隱意識到了什麼。

    有人不服氣:「可事實就是,凌北與洛京相隔千里!」

    看了看天色與殿中的銅漏,梁國公將手揣進袖中,睨了那人一眼,悠悠開口:「誰說五皇子如今遠在千里之外的凌北邊境?」

    他這話一出,殿中驟然一靜。

    自進殿開始就由著眾人爭執的老太傅睜開眼睛,緩聲詢問:「梁國公何出此言?」

    就在這時,殿外傳來通報聲:

    「五皇子進殿——」

    「武寧候進殿——」

    眾人驚訝,紛紛朝殿門望去,有反應快的,立刻想起前些日子,梁國公世子沈愚突然出京,說是遊山玩水,難不成實際是去了凌北?  

    同時心中恨極——還真是老狐狸,這從龍之功,竟被梁國公府和陸家搶了先!

    不多時,已經離開洛京四個月的五皇子李恪出現在了群臣眼前。

    與眾大臣心中既往的印象不同,李恪身量高了不少,眸光堅韌,踏入殿中的每一步都邁得極穩。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78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