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4頁
大臣們見皇帝難得的多愁善感,也跟著回憶起來,於是越提越多,魏知聽到皇帝提了一下白啟的名字,說他也是功臣,當年也是為國家盡忠……
魏知和老唐大人眉眼微跳,微微抬頭看向皇帝,皇帝已經提下一個人名了。
其他大臣卻沒在意,剛才他們和皇帝一共提了有二十來個人呢,其中有一兩個他們不熟,沒怎麼聽說過的實在太正常了。
反正是憶已死的功臣,大家惋惜嘆息就對了。
皇帝說著說著話鋒一轉,問道:「不知這些功臣之後現在可在為國盡忠?」
他道:「他們父輩有功勳,國家可不能讓他們寒心,他們也該繼承父輩遺志,為國為民效力才是。」
「陛下說的是。」
於是大家又回憶起來,這個將軍曾經是大臣甲的手下,他記得他長子現在就在軍中效力;這個功臣他也記得,兒子早回鄉去了,應該是做一富家翁……
聊到最後,皇帝乾脆大手一揮,「朝廷正是用人之際,這些孩子有此父輩,可不能荒廢了一身才氣筋骨,魏卿,你回頭擬一封詔書,招這些功臣之後適齡的孩子入國子學念書,培養一二,將來也能繼續為國效力。」
魏知:……說好了「罷了」呢?
不過他想了想,這個法子總比單招白善周滿入京要好。一下進了二十來個,誰還會矚目白善?
魏知應了下來。
眾臣沒想到還有這樣的轉折,想了半天還是搞不明白皇帝為什麼天外飛來這一筆,只能謹慎的表示贊同。
皇帝見這事定下了,便道:「今年太后千秋,益州王要入京賀壽,朕意招他六月下旬入京。」
眾臣一聽立即表示反對,且非常的激烈,他們覺得剛才皇帝的提議完全就是轉移他們注意力,紛紛道:「益州王是藩王,怎好離開封地過久?太后九月的壽辰,九月初再入京就是。」
皇帝面無表情的道:「只怕趕不及了。」
「那就八月下旬入京……」
反正就是不能這麼早入京,不然他日日侍奉在太后身邊,又在皇帝耳邊吹風,誰知道又要搞什麼么蛾子?
朝廷本來就不富有,益州王每次進京是空手進,走的時候卻是滿載而去,你們要是掏的自己的私庫他們就算有意見也不好說,偏你們掏了自己的私庫還要掏國庫,那就很過分了。
所以眾大臣都表示反對,尤其是戶部尚書劉會,尤惡益州王,於是他表達了猛烈的反對。
皇帝也不是很堅持的樣子,見大家都反對便揮了揮手道:「算了,此事過後再議吧。」
一句話把打算持久作戰的眾臣噎住了。
議論完政事,皇帝便將老唐大人和魏知一塊兒留下談心。
「魏卿,國子學的事你就多費心了。」
魏知剛才就一直在想此事,問道:「陛下,是所有功臣之後都入國子學,還是分以下面的太學,四門學等各學之中?」
又問,「一個功臣可有幾個後人入學?一人,還是二人?」
皇帝想了想後問,「魏卿以為呢?」
魏知道:「臣以為二人最合適,入學後也互相有照應,但是進國子監的哪學該以考試來分,成績最佳者入國子學,次之太學,再次之四門學,選出其擅者入算學、書學和律學。」
皇帝想了想點頭,「便如愛卿所言吧,咳咳,你去找孔卿計劃計劃,此事就全交給你們了。」
第914章 公文
老唐大人就給了魏知一個同情的目光,然後低頭回稟道:「陛下,華陽縣唐縣令查到了一個莊子,那莊子在遂州青石縣,叫東溪莊,裡面養著大量的佃農,卻只見青壯,不見老幼婦孺。」
皇帝微微坐直了身體,問道:「有多少人?」
「難以查探,他們對過往的人很戒備,唐縣令的人進不去。」
皇帝垂眸想了想後道:「此事朕派人去查,讓唐知鶴不要再查了。」
老唐大人暗地裡鬆了一口氣,應了下來。
他也怕他兒子把簍子捅得太大,一不小心就漏了。
魏知本來還有話和皇帝說,見說起這事便把要到嘴邊的話給咽了下去,此時什麼事都比不上這事重要。
從現在他們查到的東西來看,益州王手上至少養著五萬人。
五萬兵馬,就算他反不到京城來,一旦起兵亂,還不知要死多少百姓呢。
相比之下,一個兩個人的得失性命反倒顯得不重要了。
魏知能想得開,但楊和書不太能,在魏知眼裡,白善和周滿與普通的百姓沒什麼區別,一萬個人和兩個人他能夠毫不猶豫的選擇一萬人。
可在楊和書眼裡,白善和周滿卻是他的好朋友,哪怕最後他恐怕也會選擇那一萬人,但心裡一定很難受。
他此時就不好受,看著手中的公文,他許久不說話。
萬田站在一旁,見天都黑了,不得不提醒道:「大爺,大奶奶還在等您呢。」
楊和書便壓下了手中的公文,嘆息一聲道:「讓人準備車馬,明日我們去一趟七里村。」
「是。」
上面下來的是恩召,給了白家兩個入國子監的名額。
都過去兩個月了,他以為公文不會來了,沒想到最後還是來了,這意味著魏大人也沒辦法,或者情況已經嚴峻到他不願意再阻止白善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