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除了王府原本的護衛,寧王更不放心地調撥了兩隊銀甲衛跟隨。
這陣仗,倒鬧得像宮裡的大人物出巡。
好在寧王夫妻還算有譜,知道這麼一來動靜太大,所以算好時間、天不亮就出城,街巷寂寂,也省了被人圍觀議論。
顧雲秋不習慣早起,繃著一股興奮勁兒上車後沒多久,就在馬車搖晃中熟睡。
王妃看他靠在車壁上小雞啄米,無奈伸手將孩子抱過來放平,又扯條小毯子給他蓋起。
清風徐徐,祭龍山中翠鳥鶯啼。
沿山道往上數十里,便是報國寺門前的九十九級石階。
熹微晨光拂開山中霧幕,石階上有個持帚灑掃的小沙彌。
他一席僧衣、纏綁腿,個子不高、寬肩窄背,看起來十分結實。朝霞紅光將他的小光頭照得鋥亮,卻也勾勒出他眼窩深邃、鼻樑高挺。
寺中的笤帚比他還高,他卻挺直腰背、一下下掃得很仔細。
今日是承和八年四月十七,寧王妃要來寺里。
往年王妃是一開春就來,今歲不知何故延了一月。
將石階上的灰塵和落葉都掃到兩邊,小和尚停下來,忽然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如今已是承和八年,明年宮中就會爆發時疫。
八皇子和六公主都會夭亡在這場大疫里,而纏綿病榻多日的中宮皇后,也會因接連喪子喪女而受不住打擊崩逝。
適時,襄平侯就會上京。
留給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小和尚垂眸看看自己雙手,眼中寒光陡現、險些捏斷那根笤帚。緩了好一陣,他才拭去額上汗水、繼續掃地。
深山空寂,笤帚沙沙。
忽然山下傳出馬蹄噠噠、銅鈴陣陣——
他豎起笤帚循聲而望,在竹叢榆樹的疏影里,看見輛金碧輝煌的馬車。
與此同時,身後山門開啟。
寺監匆匆帶著五六個外院弟子趕出,邁步下石階相迎。
小和尚斂眉讓道,錯身時,彎腰與他們作揖。
聞言,為首寺監對他一笑,「明濟有禮。」
……
報國寺在京畿東南十七里的祭龍山上。
祭龍山山勢陡峻、岩峰奇崛,疊嶂層巒中到處都是生根於危岩亂石中的虬曲古木,日出日落雲霞漫山,四圍山壁明如烈火、暗似松墨。
顧雲秋這會兒也睡醒了,正挑開車簾、趴窗邊看風景。
沿山道往上數百里,蒼松翠竹後掩著座莊嚴古寺:紅牆碧瓦、門樓巍峨,遠遠就能看見門上描金的「報國」二字。
報國寺歷史悠久,能上溯少說百年。
最早的禪院建在祭龍山頂斷崖上,往後的三寶殿、五尊佛、鐘樓鼓樓和藏經閣等,也依山勢盤桓建於孤峰危岩間,以飛橋鐵索、雲梯石棧相連。
後來約莫五十餘年前,錦朝皇族內戰,世宗皇帝被叛軍逼得走投無路,只能躲上祭龍山、藏身報國寺。
待他順利復位後,便欽定報國寺為大錦國寺,並於原本的禪院南坡山勢較緩和處,修建了如今這座氣勢恢宏的寺院。
繞過泥濘山道上最後兩個急彎,車夫勒馬,穩穩噹噹將車停在山門前。
圓空大師世外高人,並未出面迎接,只派了寺監——一個胖胖的頭陀出面料理一切。
當年王妃在寺中生產,為不給報國寺添麻煩,寧王便出資買下了被當做產房的僧舍,重新在後山給大師們擴建了新的僧房。
原來僧舍的位置便讓出來,又修了間天王殿,殿後設一座花園。
在花園西向的院牆上開月洞門,門邊設兩座直房,直房連接迴廊、假山蓮池和一座九曲橋。
向北,又在蓮池畔圍出闊院一間。
院內設正堂、左右廂房,算王府私邸、專供王妃禮佛。
那月洞門也不設門禁,僧人們也可經此處通往後山的僧舍、經閣,但直房內有王府護衛輪值,以保王妃平安。
這座小院有寧王府時不時派人打理,但寺監還是帶著外院弟子們又重新里外打掃了一遍。
車夫拿來步梯,嬤嬤上前扶出王妃。
寺監等口稱佛號後,笑盈盈拜下。
王妃忙將他們扶起,還以佛禮,「大師客氣,是我叨擾了。」
寺監剛想開口,王妃身後的車簾就一動,又探出個毛茸茸的腦袋,「順哥扶我——」
他一愣,看見個錦袍小公子從車廂內鑽出來,端看年紀八歲上下,生得粉雕玉琢、顏白勝雪,一雙柳葉眼細長有神。
寺監瞭然,看向王妃,「這回,小世子也來了?」
王妃點點頭,抱歉一笑,「臨時起意,沒知會大師,希望不會給寺里添麻煩。」
寺監擺擺手,「王妃說的哪裡話,佛門廣濟世人,很歡迎小世子來。」
那邊顧雲秋下了車,他蹬蹬兩步跑到王妃身邊,仰頭看看這位胖胖的頭陀,略一沉吟後豎起手掌,彎腰一揖,「顧雲秋見過大師!」
聲音脆生生的,廣袖滑落到臂彎,還露出一截嫩藕似的小臂。
寺監被逗樂,口稱一句佛號,「世子有禮。」
王妃也笑,眼神中卻添了三分欣喜。
顧雲秋嘿嘿兩聲,伸手拉住王妃的手,在心裡給自己這番表現評了個甲級甲等:既拿捏了八歲孩童情態,還得到了寺監好感,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