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頁
長命縷是家中長輩做來給晚輩保平安的,大多是金銀飾物打造成古鎖的模樣,民間多用名「長命鎖」,希望能鎖住小孩的命、以祈無病無災。
這東西多在小孩周歲時贈出,按照南方習俗,還會紮上五彩繩,寓意長命五福。
過了今日,顧雲秋都虛歲十五六了,怎好再拿這樣的東西。
而且歷經三朝的貴重之物,原該贈給皇子公主、皇親國戚,怎好給……他這樣的人。
顧雲秋正要跪下推辭,太后卻已解開了那項圈的鏈扣,在嬤嬤的幫助下,一下套到他脖子上——
顧雲秋一時無措。
老太太卻上下打量他一圈,讚許地道了句:「挺好。」
顧雲秋:「……」
太后如此滿意,他也不便當眾拂她面子,只好先跪下謝恩。
太后見他這樣,又讓身邊嬤嬤裝了一兜金瓜子、銀餃子塞進個紅布包,然後接過來塞到他懷裡,說是給他的「壓祟紅封」。
兜著那個沉甸甸的布包包,顧雲秋愣了愣,卻還想著要守規矩,他又從太后身邊站起來,乖乖跪到地上咚咚給太后磕了三個響頭。
然後他仰著紅撲撲的小臉,朗聲道:「謝太后娘娘。」
——民間習俗,普通人家的小孩過年都要給長輩磕頭,然後雙手抱拳做福,說了祝詞吉祥話,才能討到紅封。
王府倒沒這樣的習俗,每年過年,寧王都會請戲班到家裡,夫妻倆借著發壓祟紅封的由頭、明里暗裡給顧雲秋塞很多東西。
顧雲秋看戲班的小孩都這樣,跪師傅面前咚咚磕頭。
——剛才他這樣,太后好像挺喜歡的。
顧雲秋也不知道自己做的對不對,反正今日進宮是逗太后開心,能讓老人家笑出來的事,他再學一遍准沒錯。
果然太后見他這般,又忍不住笑了一回。
一邊笑,一邊招呼皇帝和寧王夫妻,「瞧瞧,這乖孩子都磕兩輪了,你們這些做長輩的,怎麼好意思無動於衷?」
寧王夫妻哪想到帶什麼紅封在手上,皇帝和惠貴妃也沒個準備。
不過人太后都這麼說了,皇帝請寧王一家入宮本就是想討母后開心,他這小侄子替他做到了也算有功,自然要賞——
於是,幾句話的功夫,外頭就有禮官唱喏:
皇帝陛下賞寧王世子黃金百兩,惠貴妃賞寧王世子東海明珠一斛。
顧雲秋:……??
這次進宮是家宴,宮裡伺候的人足夠多,寧王、王妃都沒帶小廝、嬤嬤,顧雲秋身邊也就沒有了點心相伴。
太后、皇帝和貴妃賞賜,顧雲秋就只能自己乖乖抱著。
百兩黃金可重,托盤遞過來,顧雲秋拿在手裡、險些沒原地摔個屁股墩兒,內侍忍笑,幫忙扶了一把。
寧王更怕兒子摔著,忙起身替他端了。
顧雲秋揉揉酸軟的手腕,仰頭看著寧王嘿嘿一樂,「謝謝阿爹。」
寧王將那托盤放到一邊,輕輕揉揉他的頭。
皇帝遠遠看著,在心中嘆了一回,想到自家幾個姑娘小子,不由撇撇嘴、想到從前在王府——妻子尚在、兒女繞膝的時光。
他低垂下眉眼,想到亡妻,難免有了一絲傷感。
偏他這份傷情,被剛坐下來的顧雲秋發現,顧雲秋歪著腦袋想了想,又站起身,走到皇帝這邊跪下去,撲通磕頭拱手道謝。
而且稱呼上,顧雲秋改換了一個更為親切的:
「謝謝皇帝伯伯。」
寧王顧及禮教、朝堂,出嗣後很少再喚「母后」和「皇兄」。
他是晚輩且年紀尚輕,一時這般叫了,也不顯突兀。
皇帝一愣,緩緩抬頭。
跪在他面前的寧王世子裹在一身黑地金絲的禮服里,墨發用一根白玉簪子固定在腦後,小傢伙的皮膚白嫩、臉蛋紅撲撲的。
一雙柳葉眼被日光照得亮晶晶,嘴角掛著融融梨渦。
皇帝看著顧雲秋這樣的笑容,忽然有點明白弟弟為何願意那般寵他:
這樣甜的小孩,誰看了不糊塗?
他起身彎腰、剛想親手扶顧雲秋起來,結果卻被太后搶占了先機,老太太彎腰扶顧雲秋的臂彎,將人帶到她那邊。
「你叫皇兒伯伯……」太后眼睛彎彎,「那我呢?」
顧雲秋想了想,清脆地叫了句:「太后婆婆。」
這話放在整個宮裡,都顯得相當忤逆。
即便是昭敬皇后留下的太子,也不敢直接稱呼他的祖母為「婆婆」。
偏平日沒人這麼叫,偶然被叫一回就能讓太后覺著新鮮。
顧雲秋這次,實在是天時地利加人和。
孩子乖覺,膽子也大,雖然是個冒冒失失的小闖禍精,但卻正好是這深宮裡沒有的。
太后高興,又叫嬤嬤弄來一碟子宮造的桃花酥。
甜甜的糕點果子,正好給甜甜的小孩。
這樣的小孩,在宮裡可不常見。
結果,不常見的小孩在嬤嬤彎腰遞給他桃花酥時,卻更不常見地捏起最頂上一塊,蹬蹬跑到太后面前——
顧雲秋一手捏著桃花酥邊邊,一手捧在下面接著可能掉落的碎屑,然後微微傾了傾身子,「太后婆婆也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