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頁
京城最繁華的街在正陽門外,俗稱前門大街,海上貿易開放之後,前門大街各家鋪子新鮮玩意兒迭出,天南海北的東西都能在這兒找到。
京城有洋人開的鋪子,裡面專賣西洋的物件兒,新鮮是夠新鮮,就是價格高。
那些西洋人的目標不是普通人,只和皇親國戚做生意,對普通人的態度自然稱不上好。
他們大清的商人開的鋪子就不一樣了,開鋪子講究笑臉迎人,只要不是和錢過不去就不會主動把客人往外趕。
買不買無所謂,主要賺個人氣兒。
前門大街是京城最繁華的地方,本身就匯集了天南海北的東西,大清的行商能出海貿易之後,這邊的新鮮玩意兒比西洋人開的鋪子多多了,一下子就把那幾家眼高於頂的西洋店鋪給衝擊的沒了生意。
畢竟審美口味什麼的還是自己人最了解自己人,有些東西在海外平平無奇或者無人在意,沒準兒就能戳中他們的喜好,西洋商人不會帶他們覺得沒有利潤的商品,大清的行商會啊。
外國人懂什麼審美,好東西還得他們自己人過去挑才行。
京城是大清的心臟,全天下的權貴幾乎都集中在這小小一座城中,海上貿易放開之後來京城置地開鋪子的商人越來越多,這下外城想不擴建都不行。
這幾年官道修的多,實打實的利益官府和商人都能看到,那些商人為了往來間的速度更快甚至願意爭先恐後的捐錢來修路,忙的工部上下連個歇息的時間都沒有。
工匠勞力拿錢幹活不相干了直接辭工,工部的官員就那麼多,今天不干明天也得干,只要朝廷不增派人手,拖延到什麼時候活兒都是他們干。
按照慣例他們也不是不能拖延,朝廷辦事底下人不能催是慣例,畢竟越催越慢,懂事兒的都知道該怎麼辦。
架不住這事兒不光下面催上面也催,那麼多人盯著他們想偷懶都不行,只能加班加點的幹活。
往好處想,好歹俸祿和賞賜加起來對得起他們的辛苦。
錢足夠,人手足夠,城池的擴建速度快的超乎人的想像。
弘曕以為以現在的條件來算,擴建京城那麼大的工程得幹個十幾二十年才能幹完,但是看現在的速度,最多三年大體就能完成。
恍恍惚惚.jpg
書上寫的滿人剛入關繼承前朝的京城後光修修補補就補了十四年才勉強修補完,新建城池的工作量比修補舊城大多了,怎麼可能那麼快完成?
然後他就被侄子們拉著科普說歷史上隋唐長安城從開建到結束只花了十個月的時間,甚至不到一年,他們這建城速度還是慢的呢。
只能說又長見識了。
那麼大的長安城,從開建到結束只花了十個月,這得耗費多少人力才能這麼幹?
仔細想想,他們現在的人口比隋唐時多多了,能分出更多人來幹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建起一座城很正常。
基建狂魔初見雛形,嗯,很牛逼。
擴建出來的地方都是朝廷的,有房有地的怎麼著都虧不著他們,房子還沒蓋出來完已經賣的七七八八。
怎麼說呢,幸好這年頭沒有爛尾樓。
還有就是,不管哪個年代有錢人都很多。
馬車到前門大街外面就得停下來,裡面人太多,馬車進去不方便,不如直接走著進去。
永璧是個小話癆,走路也堵不上他的嘴,仗著自己口才好消息靈通小嘴叭叭叭從來沒停過,「么叔你知道嗎,那些傳教士好像察覺到了危機,最近一有機會就往宮裡送東西,生怕他們沒有利用價值後被趕出大清。」
永璜補充道,「汗阿瑪被他們找煩了,他們現在已經轉移目標去給瑪嬤送東西了。」
永璉撇撇嘴,「本來以為是什麼好東西呢,結果都是他們自認為的好東西。」
仨侄子一人一句開始吐槽,顯然都看不上西洋傳教士最近送上來的東西。
他們自己有更好的,何必去看傳教士獻寶,別以為他們看不出那些傳教士的意思,不就是覺得他們大清什麼都沒有,什麼東西都是西洋好嗎。
慣的他們。
就去年萬壽節,北京城的二十二個傳教士聯名上貢,都是些西洋奇巧,陡一看很巧妙,不到三天造辦處就造出了一模一樣的東西出來。
那些傳教士不服氣,前不久又送進宮兩件新的貢品,一個是望遠鏡,一個是什麼打氣筒。
望遠鏡並不是新物件,早幾十上百年就有了,軍中打仗缺不得按東西,但是新送上來的望遠鏡美名曰「新法遠鏡」,送上來的時候特別強調和舊的相比哪哪兒更好。
軍中用的東西一直在改進,西洋人知道舊的望遠鏡不好用,他們天天用難道不是更清楚?
皇帝見到貢品里有望遠鏡還挺開心,給了賞賜之後問這東西是西洋本身就有的還是他們新弄出來的,傳教士又不傻,當然表示這些都是他們最新研製出來的好東西,絕對比軍中現在用的好。
武備院的工匠聽到這話臉都綠了。
他們以前被圓明園研究院的工匠超越也就算了,現在連西洋的傳教士都要踩他們一腳,當他們沒脾氣是吧?
第二天,武備院的工匠就就將軍中現在用的和他們正在研製還沒打算短時間內就送到軍中的各種望遠鏡都送到皇帝跟前,讓皇帝自己分辨到底是他們自己的東西好還是西洋人的東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