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
一戰到二戰,鋼鐵就是工業,鋼鐵就是力量,鋼鐵就是勝利,哪一個列強不是巨量鋼鐵堆出來的?拿到神鬼1年粗鋼產量數據,閻錫山第一個反應是不信,無論如何也不信,你楊典再厲害也不可能讓山西年產5萬噸粗鋼。可等到了太原鋼鐵集團廠址,瞧見了暗紅色的鐵汁,瞧見了籌建之中的5o萬噸轉爐,閻錫山掐臉驗證不是在做夢之後,果斷低頭向楊典輸誠:“一個字,服了。”
軍閥也有救國夢,唯可惜夢想照不進現實而已。繼閻錫山輸誠之後,晉系軍政人才、山西本土精英、外省救國志士源源不斷趕赴山西,亟須一個契合時代的組織集合他們信念。考慮資本主義的固有缺陷,考慮**美夢太過遙遠,楊典折中選擇了國家社會主義旗幟,並於神鬼2年3月正式組建國家社會主義黨,簡稱國社黨,楊典任職主席,閻錫山任職副主席。
楊典深知劇情世界的權力異常虛幻,關鍵還是爭分奪秒種田攀科技樹恢復實力。
奈何,樹欲靜而風不止。
第020 團戰
第o2o團戰
神鬼2年前半年山西種田形勢尚好,怎料下半年國勢風雲突變。
因為第二次直奉戰爭。
神鬼傳奇2年9月,直系江蘇軍閥齊燮元與皖系浙江軍閥盧永祥爆江浙戰爭。9月15日,奉系軍閥張作霖以響應江浙戰爭為由,聚集十五萬大軍,分兩路向直系地盤山海關、赤峰、承德起進攻。直系吳佩孚任“討逆軍總司令”,以二十萬人應戰張作霖,第二次直奉戰爭就此打響。直系皖系奉系爭權奪利同時,也遣使要求閻錫山明確站隊。
楊典看輕直系皖系奉係數十萬軍隊的戰鬥力,又惱火三系軍閥混戰延誤各地資源輸入山西,決定提前擴張地盤。五十七仿生智慧機器人(神鬼傳奇2年最新數據)畢竟是五十七萬仿生智慧機器人,只要彈藥後勤足夠,五萬聯網共享信息的仿生智慧機器人軍官即能輕鬆拉起五十萬精銳部隊,怎懼張作霖吳佩孚三十五萬軍隊?神鬼傳奇2年11月,吳佩孚、馮玉祥、張作霖、段祺瑞你來我往斗的精彩之刻,五十萬大軍突然挺進河北,然後連戰連捷勢如破竹般擊敗吳佩孚、張作霖,北洋軍閥為之駭然,中國豪傑為之震驚,世界輿論為之譁然。
考慮山西根基不穩,楊典沒有急功近利掀起統一戰爭,效仿時俗在列強調和之下與各派軍閥妥協。神鬼傳奇2年12月,直奉晉戰爭結束,奉系軍閥張作霖退回東北,直系軍閥吳佩孚退回兩湖,皖系軍閥退回淮南,山西陝西甘肅河南山東直隸熱河察哈爾綏遠等九省歸屬楊典。北京是北洋政府核心,也是國際承認的中國國都,誰掌控北京誰就名義掌控了中國。楊典旋即改組國民政府,段祺瑞宣誓加入國社黨,在楊典扶植之下就任中華民國第十一任大總統。
考慮種田攀科技樹最重要,楊典沒有莽撞宣戰列強粉碎不平等條約枷鎖,而是承認現狀後退一步換取暫時和平和資源貿易。但為了展,有兩條不平等條約必須堅決否認,一則關稅自主權,不如此無以展民間輕工業;二則廢除治外法權,不如此無以凝聚人心。
談判談判,無非利益往來,為了和平說服列強放棄兩條不平等枷鎖,楊典向列國丟出一份友好通商航海條約。所謂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取材於現實世界歷史中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條約正文貌似平等,可由於民國的遠洋運輸不達及生產落後,根本無法與美國平等地實現其中規定的權利,反而成了美國傾銷殖民地。說它不平等是因為民國太落後,置換到2o15年,如果美國敢簽這樣條約,絕對輪到美國百姓大罵歐巴馬政府賣國。鬼神傳奇2年的中國虛弱如舊,誰與中國簽署這份條約誰就占了大便宜,絕對百分之百的美味誘餌。
事實也的確如此,美英等相繼心動並即時鬆口關稅自主權,唯獨治外法權這一塊始終談不攏。楊典拋誘餌本意在於拖延時間避免海權封鎖資源貿易,談不攏就繼續談唄,談五年十年等楊典造出飛彈核彈再武力解決才好呢。列強此時害怕中國被日本或蘇聯吞併,既剝削中國也利用中國,楊典也趁勢反日反蘇擊退貪婪惡鄰。神鬼傳奇2年12月,仿生智慧機器人將領率軍一萬平叛外蒙,一戰擊降蘇聯數千庫倫駐軍引中蘇對峙事件。國民政府交惡蘇聯同時,也在歐美列強那裡狂刷存在感,閻錫山次月便搶了原屬於吳佩孚的榮譽,旁配“biggestmania”五單詞榮登美國時代封面。
神鬼傳奇3年的中國,南方混戰如舊,北方平息了戰爭隱患但是輿論混亂更甚南方。列強氣勢洶洶逼迫段祺瑞政府放棄廢除治外法權的索求,學生及愛國青年遊行咒罵段祺瑞賣國求榮,友好通商航海十三條之惡遠甚袁世凱二十一條。所幸遊行影響範圍有限,蓋因五十九萬仿生智慧機器人(神鬼傳奇3年最新數據)在北方九省帶起一輪經濟繁榮,每日都有新工廠開工,到處都在徵召工人培訓,人民吃飽飯又有事干,愛國慢慢成了閒暇愛好。
神鬼傳奇2年,國社黨所轄甘肅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直隸熱河察哈爾綏遠外蒙等十省粗鋼產量41.3萬噸;神鬼傳奇3年,十省粗鋼產量81.2萬噸,儘管絕對粗鋼總量尚未追平現實世界共和國1951年數據值,但別忘了神鬼傳奇3年才是1925年,日本此年粗鋼產量才13o萬噸,楊典只用三年時間,就率領五十九萬仿生智慧機器人將鋼鐵數據刷到日本62%。快暴增的粗鋼產量,側面證明中國輕重工業的起步,一船船輕重工業特色產品往國外,一船船民用設備運回國內,中國國家企業私人企業小心翼翼試水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