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
一切都按照風水玄學的講究來,劉黎說的「不能白天看,只能晚上點著油燈看」,不就是要求環境中的夜氣濃陽氣弱,陰氣鬱漫而平和嗎?將窗戶打開一條小縫引夜氣相通,又不至於在室內擾動成風,為什麼在六樓還要拉上窗簾呢?風水局起居篇中有一句老話「遊魂免窺心神定,挑燈夜讀應垂簾」,遊方既然懂行,就儘量做到最好。
做完這一切,調息凝神進入一種似定而非定的專注狀態,行功養氣收攝心神,時辰進入子時之後,遊方這才伸手打開了桌上的黃綢小包。
兩本書並不是包在一起的,劉黎先用黃綢將其中一本卷了一圈,再繞過來包住另一本,因此打開之後首先只看見外面那本書。薄薄的一冊只有二十來頁,很常見的普通稿紙,以棉線縫邊裝訂。書中用毛筆寫成的小楷,字體當然比普通的鉛印大多了,算下來整本「秘籍」也不超過五千字。
此書應是劉黎親筆書寫,俗話說文如其人,但遊方卻感到有點意外,劉黎給他留下的印象是神神叨叨老不正經,然而書法卻端正嚴謹,甚至帶著剛厲肅殺的筆意,也能看出是習武之人所寫,落筆時腕力的控制十分圓轉自如。
打開第一頁,遊方的心神就完全被其中的內容吸引了,一頁一頁不緊不慢很從容的往後翻,速度控制的相當好。這本書確實只能看一遍,因為打開之後,它就以一種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的腐朽,就似一片片樹葉以飛快的速度穿過秋天枯萎,越過冬天凋殘,到達來年化為春泥。
前面的書頁最先打開,朽化的速度也最快,等看完最後一頁,遊方已經不必把書合上,過了不一會兒,整本書已經化為一堆枯黃髮黑的碎末,在桌子上發出一股陳腐的氣息。遊方暗道一聲僥倖,劉黎的手段果然很絕,幸虧自己做了充足的準備才能從容的把這本秘籍看完,假如隨隨便便的打開,恐怕連翻都翻不到最後,拿數位相機拍照都來不及。
眼前的景象,非常類似考古發掘者所遇到的最為極端的「時間沙漏」現象,在封存的古墓中取出的東西,當時完好無損,但很快就腐朽損壞了,就似彈指間突然閃過了千年。但劉黎寫的這兩本秘籍絕對是嶄新的,不可能是什麼古物,他是怎麼辦到的呢?
遊方打開黃綢時靈覺也有自然的感應,這本書中滲透了濃郁的陰氣,甚至比他背包里那把劍的陰氣還要重,所不同的是此陰氣浮移而不凝鍊,打開之後發散的非常快。難道這就是考古學者們理解與克服的「時間沙漏」現象的原理嗎?
吳老曾經專門與遊方探討過這種現象,按照學術界一般的觀點,古代物品得以完好的保存,主要是因為環境中有穩定的溫度和濕度、沒有光照輻射、缺氧或隔絕空氣。但不論是科學還是迷信,有一種現象無法迴避,這些東西一旦重見天日,它們在埋藏中被抹去的歲月痕跡會迅速呈現。
最流行的解釋是快速氧化,但僅僅從避免氧化的角度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在古代以五穀祭祀很流行,不少古墓中曾發現保存完好的古代糧食,剛出土時新鮮的簡直可以拿去做飯,但幾分鐘內就會化為焦炭狀的粉末。如果把它們放入充滿惰性氣體的封閉容器內,氧化的速度可能會延緩,但時間沙漏現象同樣存在。這些糧食會在容器內自然脫水、纖維化、分解碎裂、最後仍然保存不了原貌。
但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會這樣,機緣巧合的情況下,有些珍貴的文物也能完整的保存下來,可是很難解釋這種機緣,不同的情況難以重複,不同材質的也不一樣。遊方則向吳老解釋了材質方面的原因,並不以現代化學理論,而是傳統風水玄學中的五行理論。
五行屬木的器物,本身就是秉生氣所成形,被陰氣封存,一旦重見天日再被陽氣一衝,生氣迅速流失,腐朽的速度也最快。陝西法門寺地宮中出土的一支唐代檀香木柄雙耳六環錫杖,就發生了這種狀況,手柄部分沒有保存下來。
至於五行屬金的器物被陰氣封存之後,情況類似,被外界環境中的陽氣所沖,它們也會快速的腐朽,就像彈指間走完了整個埋藏的時間,根據材質的不同損毀的情況也不同,但大多比五行屬木的器物緩和的多,例如黃金的化學性質很穩定,哪怕千年也不變,所以就算經歷了這個過程也能完好的保存。
至於五行屬土的器物最特別,它們不怕被陽氣沖,但是在陰氣封存的環境中卻有一種奇異的「退火」現象。最典型的是陶器,有經驗的考古工作者都知道,打開一個陰暗的古墓發現裡面有陶器,比如說唐三彩,不能在第一時間直接用手拿起來,因為當時的器物可能很軟,甚至一捏就碎了。
吳老就碰到過這種現象,有一次進入墓室發掘現場,旁邊的考古隊員伸手去碰一個陶俑,結果手指直接捅進了陶俑,器物軟的就像沒有燒制的濕泥一般。假如碰見這種情況,說明這間墓室封存的情況非常好,時間也相當久遠了。
處理「退火」的辦法就是儘量不要去碰,等待墓室中空氣流通,外界陽氣逐漸滲入,陶器會重新變硬,這在冊門的術語叫作「回火還陽」。有的盜墓賊不懂這些,因此在盜墓過程中無意間損毀了很多珍貴器物。
更有意思的是玉器,它在陰氣封存的環境下表面也會變軟,過程比陶器慢也不是那麼明顯。例如和田玉在通常情況下的硬度很高,普通的刀是銼不動的,但如果是從封存多年的古墓中拿出來的,用小刀一划,很可能像劃桌面一樣留下明顯的刻痕,這就說明此玉在埋藏中「退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