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頁
「錯覺?」汪嘉喃喃重複著兩個子,她的臉有些發白。
蕭綺:「那個系列最成功的部分,靈感恰恰來自你和Jeff最如膠似漆的那兩年。在我看來,你或許不愛那個男人,但因為那段時間的相處,那段愛情激發了你的潛能。即便過了幾年再回頭看,你當時的設計依然是最出色的。」
蕭綺這話很直接,就差直接說汪嘉「吃老本」了。
但這並非蕭綺要表達的重點,她又很快說道:「你和一個人要好,你就會卸下防備,將自己很多故事,和你身邊看到的聽到的事,與那個人分享。我看到網上那些爆料,一一作了排除法,我相信絕對不是你說的,所以很有可能是通過你的講述,有人在添油加醋。但我不明白,為什麼Jeff要針對我?」
話說到這裡,汪嘉的臉色已經非常難看了,這和她的猜測基本一致,也是她無法逃避的責任。
她咬了咬牙,又深吸一口氣,這才拿出手機,播了一段錄音給蕭綺聽。
錄音內容正是苗新宇那天給蕭綺看過的視頻內容,原來汪嘉也留了一手。
蕭綺平靜地聽完,隨即就聽汪嘉說:「我暫時還不知道Jeff背後的投資人是誰,但我想應該是之昀的對家。這個人抹黑之昀,是因為利益衝突,至於Jeff,我想他是想挑撥你我的關係,讓我儘快離開,好和他合開工作室。」
這點蕭綺倒是不質疑,這的確像是對家做的。
之昀在市場上的競品大有人在,而且手段也不怎麼光明,加上之昀進來風頭很盛,不止樹立了「民族企業」的形象,還暗中拿了幾個牌子的運營權,市場占有率也變大了。
說白了,市場就是一塊餅,你多吃一口,別人就會少吃一口。而事實就是,現在全世界的服裝總量,不說正在生產的,就說現有的,就足夠地球上所有人用好幾年,其實都是過剩,都是庫存,都是各個廠家在自己消化。
至於是哪個對家,蕭綺並不關心,這是姜禹要去平衡的矛盾,她在乎的只是眼下,是汪嘉這個好下屬,好朋友。
蕭綺開口的第一句便是:「其實這段錄音,我之前已經聽過一次了。」
汪嘉大驚。
蕭綺:「是苗新宇拿出來的。有意思的是,他錄的版本很清楚,鏡頭離你們也很近,而且有頭有尾,就好像提前得知你們會有這場談話一樣。我猜他和Jeff應該是人以群分,發現原來他們是同道中人,於是就商量著背地裡坑你我一把。」
汪嘉消化著這些事實,臉色越發難看,忍不住還罵了兩句。
蕭綺卻問:「想不想知道我的看法?」
汪嘉點頭。
說實話,她心裡沒底。
蕭綺說:「如果你要離開之昀,開工作室,無論是工作角度還是個人角度,我都不反對。但我把話擺在這裡,今天Jeff能這麼坑你,將來他只會玩得更大。你們的事業若做好了,他會居功,絕不會跟你共富貴,可若你們做不好,他那種人也不會共患難。你的工作室可以掛在之昀名下,這件事我可以去和公司爭取,但你也要有心理準備,你的壓力只會比現在大,如果你一直調整不好最佳狀態,被淘汰是早晚的事。」
汪嘉垂下眼,沒接話,她看上去正處於非常搖擺不定的階段,很彷徨,很需要他人給意見,然而他人給了,她又未必能完全接受。
蕭綺將語氣放輕了些:「雖然錄音里都是Jeff在大放厥詞,但我也能感覺得出來,你很想自立門戶,也很著急。我能不能知道是為什麼?」
汪嘉安靜了好一會兒,才嘆了口氣,看向蕭綺:「也是因為壓力。」
作者有話說:
第44章
這還是這段時間以來, 汪嘉跟蕭綺說過的最多的一次話,她們已經很久沒聊過未來規劃和人生了,更不要說交心。
汪嘉的意思是, 她現在每天做的事都是完成命題作文, 為了之昀的風格而設計、創作, 而不是為了她自己的真實想法。
這一點國內外的設計環境是非常不同的,國外的設計師被品牌聘請,會由設計師發起一場顛覆的革命, 這也是國外大牌最流行的「起死回生」的方式,比如Dior、Gucci、Celine、Kenzo等等。
或許在一些人眼裡, 這些牌子過去也沒有「死」, 但不可否認的是, 新人總監率領的團隊,給品牌進行的大換血,確實擴展了市場。
品牌尋求的是穩定發展,但如果長年穩定,長年不該換風格, 又會面臨用戶越來越少的窘境, 這個時候在原有的風格上做調整,已經是換湯不換藥, 意義不大了,非得傷筋動骨,不破不立。
這樣的窘境投射到設計師身上也是一樣,設計師也會遇到瓶頸,也會面對命題作文而逐漸失去生機。在品牌的大風格面前, 小設計師只能自我調整, 讓自己去適應品牌, 而不是隨心所欲的發揮。
這就像是伴唱、合唱做得再出色,也永遠不會成為舞台中央的主角,因為伴唱、合唱這個職業就是去個性化的。
這兩年,汪嘉已經逐漸感知到自己正在被同化,甚至開始麻木。
她也萌生過,算了,不如就這樣吧,做個大品牌的小設計師也挺好的,躺平就行了。
可是每當這樣的自我說服出現,緊隨而來的便是強烈的不甘心,她還想再搏一搏,沖一衝,去外面的世界經歷一下風吹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