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頁
事實就是,姜朔安插內鬼一事,姜家也是有知情者的,姜朔想摘都摘不清。
說到這,姜禹又握緊了蕭綺的手:「外人根本不值得我花心思。這一次說到底,是我疏忽大意了,連累了你。」
蕭綺搖頭:「只要我留在之昀一天,這種事就有可能會發生。何況上次邵曉菲的事,許焉背後的資本是蕭歆,姜朔一定會聯想到我身上。說實話,我沒什麼可辯解的,我也的確和蕭歆通氣了,就當這次是姜朔報復我好了。」
姜禹似乎還是不放心:「你不介意?」
蕭綺搖頭:「不是,但我現在介意也沒用。其實這件事也變相的說明了另一件事,那就是你真的讓姜朔感覺到壓力了。」
實話實說,之昀的內部管理並沒有多好,派系林立,私心重的人大有人在,別說整個公司了,就是一個設計部,因為任熙熙搖身一變成為黑馬,一下子壓過其他來了多年的資深設計師,光這一件事內部就有不少質疑聲。
可為什麼設計部還是沒有人走,甚至還有外面的人才試圖擠進來?
就是因為「可能性」。
大家的想法都是一致的,一邊覺得不服氣,一邊又會想這家公司給新人機會,只要我表現得足夠出色,有潛力,有值得栽培的地方,我就有機會越級上位。
像是那種一個蘿蔔一個坑,非得上司升級了或者下來了,底下人才有機會上去的公司,吸引人才也是有限的。一旦人才「限流」,公司發展就會受阻,會成為惡性循環。
再說姜朔。
既然公司里的要職有姜朔的人,那姜朔就一定看得到內部數據,知道之昀的成績一直在攀升。
持續不斷地攀升就意味著有一天,量變可能發生質變,之昀的用戶正在不斷擴張,而不是一直守著老用戶吃固定群體。
這兩年,姜禹深入了解了網際網路的運作模式,還花了不少錢在「精準推送」上面。
為什麼有些品牌會出現在一些網友使用的類似小紅書的這樣的APP首頁中,因為你買什麼樣的衣服,你的消費水平在什麼階段,你的選擇和品位如何,都會精準記錄在大數據里,只要該品牌在精準推送方面投了錢,你就有可能接收到這類信息。
而對於接收到之昀推送的人,這類人不差錢,品位也非常契合,常去的商場又剛好有實體店,那麼只要逛街就會有機會專程去看,這時候只要門店服務到位,用戶買的開心,再加個微信,平時推薦符合喜好的新品,有機會提前預定,那麼成為回頭客的可能性就會非常高。
是巧合麼,不,是大數據「控制」了用戶。
其實當初姜禹決定每年拿出一大筆錢投資這塊的時候,是遭到過下面人質疑的,因為這種所謂的「精準推送」到底有沒有效用,有多大效用,誰也驗證不了,這些買家也不可能個個都跑去門店跟店員說,他們是看了什麼推送才來的。
但那時候,蕭綺是舉雙手支持。
道理很簡單,這就跟演員混圈,不管好壞,一定要先在觀眾面前混個臉熟的道理一樣——你出現的頻次越高,你出來的機會就越大。
時至今日再回頭一看,姜禹當初的決定是十分明智的,不能說每年的用戶增長一定是因為「精準推送」,但這條途徑一定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或許姜朔在看到增長數字,感受到強大壓力的同時,也注意到這塊的潛質,於是才開始利用媒體和網友的力量,來影響之昀的口碑。
商場(職場)如戰場,這話真是一點沒錯。
至於蕭綺麼,雖然此次「戰爭」是姜家兄弟爭鬥而引起的,她只是不幸成了炮灰,但她也不得不承認姜朔真是很「成功」——他成功地惹到了她。
此時的蕭綺心裡就只有一個想法:你給我等著!
作者有話說:
說個題外話:
其實有個古代題材一直想寫,惦記七八年了,但古代文我實在不擅長,字都是一個個往外蹦。
之前寫《燈下黑》涉及了一點商戰,這篇《嫉妒》提到了現代商業社會的一角,想寫的古代題材是說客商的。
因為對這個文化感興趣,去年還去了一趟廈門和福州,但因為怕撞到疫情,去得匆忙,沒有去到閩西閩北,回來後沒多久廈門就有確診了。
至於客商這塊,可能不止涉及商業,還會寫到種地(不是文哦,是真的種莊稼)。中國的土地文化還是很值得推廣的。
當然啦,大背景還是架空。
不知道大家有什麼好建議?(不是現在寫哦)
第46章
網絡風波平息之後, 蕭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約姜朔見面。
而且不怕姜朔不來。
姜朔是個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失寵的男人,就算知道蕭綺是來興師問罪的,也不會還沒見面就先認慫。
姜朔來了, 兩人就在會所的包間裡見面。
姜朔臉上掛著笑意, 雖然他的笑容看上去很討厭, 蕭綺自小就不喜歡他這種笑,總是透著陰陽怪氣。他分明是姜家最受寵的孩子,卻什麼事都還要爭, 看到別的兄弟姐妹得到了好處就不高興,恨不得全家人都圍著他一個。
每每想到姜朔, 蕭綺都不免懷疑, 到底姜維明是不是像外界說的那樣, 真的愛姜朔母親,如果是真的,他應當知道捧殺教育的後果,怎麼會把姜朔教成這副操蛋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