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6頁
曹操總能認出皇帝身邊環繞的、卻無法使用的帝氣,交談間也能獲悉很多事。
皇帝們稱呼帝鎮為『故鄉』『家中』,在外面也會談論給裡面添置什麼。
但這不是重點。
比起帝鎮內的困獸之鬥,曹操更關注天下大勢。
雖然在宋朝時不免流俗,別人生氣他也生氣,但地府的大勢同樣也在他的關注之中。
採風使看起來沒有實權,實際上也沒有實權,偏偏能吧各種細微的端倪發現出來,選擇性的上報給閻君。
更名異姓在文壇中再創佳話,又與人習武練劍。
曹操:「這些人想要占領城池,竟然不打點我?」一點政治方面的敏感性都沒有,居然不知道地府把權力分離,採風使負責盯緊各地輿論風氣,而鬼差負責抓人。
這批人就被人守株待兔收拾了。
又過了些年,又有人在生前沒能謀反,到了死後看地府寬泛慵懶,管束不嚴,有些蠢蠢欲動,事先做了周密的調查,得知有很多事都是採風使捅出去的。
曹操:「盯著他們。大獻慇勤,奉贈財寶,他以為我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當年就有宦官想給我行賄,我五色大棍下留情了嗎?
盯了幾年,周圍也沒有什麼謠諺,主要是這些人也摸清了一點情況,就壓著周圍不許有民謠,只有幹活時唱的歌。
曹操正準備寫封信派人送給閻君,小採風使:「使君,他們周遭沒有謠諺,咱們盯了他們這幾年,也沒發現有多大端倪,您怎麼知道他們要謀事?沒有『風』怎麼好往上報?」
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採風的風就是這個。
曹操:「迂腐。」
就直接說了,我覺得某地要出問題,沒有證據。
閻君:哦。那個方向的雲氣的確有一點小問題,但不好確定方位——鬼魂的思想哪有絕對乾淨的,只要不干就不問罪,但只要想就會影響周圍的氣。
除了這種想要占山為王的小問題之外,還有很多單純的歌謠,對某件事的推崇狂熱、對某個人強烈的憎惡或熱愛,這都是被關注的對象。
當一個人的擁躉數以萬計,登壇授課時應者如雲時,他不論想要做什麼,都很容易。有很多人願意為他/她做事,願意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這種人的擁躉甚至會遍布地府的鬼差以及各部門之中,提前獲得很多內幕消息。
別人覺得他的生活單調乏味,就年復一年的審查各地謠諺,但他自得其樂。
拿著謠諺以及相關調查做推理非常有趣,遇到難以確定的事自己親自去走一趟,尤其是在親自遞交謠諺,確定推理正確、當地的確有問題時,那感覺非常好。
是行家裡手,足以讓其他人焦頭爛額的這些事,堆在他眼前時,不僅能輕鬆應對,還有大量的時間投入自己的愛好之中。
譬如說:逮王羲之。
別人逮王羲之,是為了求字,撿廢品,但曹操則不然。
曹操生前還抓過梁鵠,恰好是王羲之喜歡的書法家。
王羲之:……我太難了。
其實曹操不只是自己喜歡他,更因為王羲之的墨寶在一定程度上是硬通貨,按品相算錢,又有特殊的地位,是互贈佳品。
李世民:「啊!!!」
「什麼?曹操生前沒見過王羲之?」
選拔新的採風使時,這個問題成了一個標準考題,曹操雖然沒有自暴身份,但他可被好幾個笨蛋問過類似的問題。
更神奇的是,伴隨著時間往後推移,有這種問題的人越來越多。
很少有什麼驚世駭俗的傳言能震驚到曹操,但今天這本書,除外。
書上寫曹操的轉世的武則天,舉例:愛騙人、心狠手辣、好色、卸磨殺驢、魏武帝投成了武后豈聽起來就很可信。
曹操震驚不是因為這些例子,難道這幾點不是皇帝們共有的特點?他震驚是為了這幫人真敢想啊,武帝多了去了,怎麼不說漢武帝呢?
沒幾年就看到了漢武帝投胎成武后的傳言。-_-||
又過了些年他才知道這個叫民科。
歷朝歷代對魏武帝都沒有什麼好評價,不過他也不是在乎這些的人。
即便是歷代帝王廟從明初十七人,到乾隆年間擴充到一百八十八,秦始皇、曹操、楊堅是始終被排斥在外的。而他們倆一致認為,楊堅他不配,至於我們倆麼,沒有入列帝王廟也沒有什麼損失,但這才是你們逐漸衰亡的原因。
嬴政:「你不想去投胎?」
曹操:「我不怕投胎前的結算,我只想,清楚的看著,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順便寫上幾千首詩讓太學的學子背一背。
第424章 番外 公主們
江都公主(烏孫公主)在死後, 不是很費勁就回到中原,烏孫地府挽留了一下,但沒有強留,在陰間一個漢朝的公主和一個普通的美貌女鬼之間沒什麼區別。她在過境時, 也見到了那些留在匈奴地府的漢朝公主,同為宗室女, 見了面百般感慨, 卻又沒有知心話可說。
已是物是人非,歸國不見故園, 漢朝只存在於人間, 不存在與地府, 但她還是回到中原地府,死也想當中原的鬼, 即便父王因為過於荒淫無道下了地獄。就像有很多異域人的魂魄死在中原, 卻想要魂歸故土,都會通過鬼門回到目標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