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976頁

    孫武子:「我同意給神鬼丹。」這用兵之巧妙,更勝兵書。

    「讓他先在智囊團中寫書傳名。有時候我們局外人都得協商,他能臨機應變。不是所有人被逼入絕境都能想出辦法來。」

    劉盈最近為了關注閻君殿中時常出現的直播,混過來當閻君的扈從,正在坐在台階上嘆氣。

    閻君們爭論了半天,擱置爭議,容後再議。知道張巡忠於唐朝,但是沒關係啊,這樣的人不論在那個朝代都是忠臣。

    三天後,河南節度使張鎬收服了睢陽。

    高適遙望這殘破的城池,這是他的老家。

    張巡快樂的往後一倒,靠在樹幹上樂了兩聲,不多時就沒了聲音。

    「張公!」

    有人探了探鼻息,大悲:「沒有氣息了」

    留下來半陪伴半看守他們的校尉說:「呃,鬼不用呼吸。」

    「別吵,張公睡著了。」

    等他到了地府之後,都尉親自請假想陪他遊覽,失敗,被智囊團中幾人搶去了機會,先帶他們去毆打安祿山。

    安祿山現在被捆在一個盆地中,手腳張開捆在一個X形的架子上,開腸破肚,大顆的脂肪粒流的滿地都是,腥臭粘膩。身上血肉模糊,如同被人活剮了一樣,下身被婦女們用金針紮成一根狼牙棒。四周有圍欄圍繞著盆地,有人在外面伸著脖子看,也有人展示了自己攜帶的小刀之後入內。  

    因為人太多,摩肩擦踵,刀刃的長度極限是三寸,禁止攜帶木棒、錘子、狼牙棒、鋸子、菜刀等物。

    這裡還有許多架子,上面綁著的都是著名人物。不是所有叛軍都在這裡,有點人樣的都在別處。

    「真是與民同樂。」張巡看著人們,他恍惚能感受到百姓們的驚懼、仇恨、痛苦、畏懼在安祿山身上發泄一通之後變得平和。

    劉備笑道:「佛家說看破放下,這先把仇人殺一次,不就放下了嗎。」

    張巡本來可以作為燕國安慶緒的強敵入駐敵鎮,但瞅瞅敵鎮,楊玉環等人還在其中,又想到他身無長物,沒有陪葬品,又表現出對地府沒有威脅性。雖然警惕已成習慣,常常警覺的左右打量,卻也慢慢找回一點溫文爾雅的書生氣,就和他的士兵們一起安置在禁軍大營中。

    習慣於戰爭的人不習慣安寧,住在軍營中遠比住在外面更適宜。依然按習慣有人守夜放哨,張巡約束的很好,他們也軍紀嚴明,賞罰公允,依然是一切食物均分,雖然都是普通士兵的待遇,但每個人都心滿意足。

    李世民近來哭了數次,感與許多人的偉烈義舉,不勝唏噓。又被杜甫的事催淚。捶了李旦一拳:「你,寫封信表彰他。」每個皇帝都有不少印,除了傳國玉璽之外,常用的帶去陪葬的也有十幾枚到幾十枚不等。  

    李旦也很感動,只是覺得少:「我如今不能給他們加官進爵,一封信」我還有錢嗎?

    武曌揉揉他的頭:「你懂什麼,我給狄仁傑寫詩他就很高興。」他們圖的不是加官進爵,是為了熱血和大義。如果皇帝能看到,知道,給感情上的回應,這重若千金。

    李旦老老實實的寫一篇。

    李淵看完之後就撕了:「這什麼玩意,重寫。」一點都不真情實感。寫的那麼假惺惺,像他娘。

    他就又寫。

    武曌:「你是個皇帝,別這麼窩囊。改。」

    李世民:「叫你穩重,沒讓你與人格格不入。」

    李淵:「我就說缺乏感情,空洞乏味!」

    武曌:「您沒說出口,哦,是旦兒沒能心領神會。」

    李世民:「嗤。」

    武曌:「讓你以情動人,沒讓你寫的好像痛哭流涕。」

    李淵道:「寫長點,惜字如金的勁兒隨誰。」

    李世民道:「貴精不貴多。這句用典不對,張巡和飛將軍、伏波將軍的情況不一樣,換做耿恭。」  

    李淵:「廢話太多了,羅列詞彙做什麼?」

    自從安史之亂開始後,他們的計劃就被打斷,那些被塞進各個部門的宗室都忙的沒時間見親人、交換情報,更沒時間向上升職。地府也一下子就放鬆了條件,不僅有貓閻君頂替了退休閻君的位置,還有很多生前頗有才幹的人自覺主動的開始工作。他們倆反倒有了更多的空閒時間。

    李旦討饒:「是我的錯,我慢慢寫,祖宗們不要急,慢慢教我。」

    長孫無病看不下去了:「你替李隆基解釋什麼?被奸人蒙蔽聖聰?這就是自欺欺人。大臣們不能罵皇帝,你還不能?」

    武曌實在看不下去了:「起開,我來。」

    李世民鬱郁的說:「你一貫樂意代勞。」

    武曌冷哼一聲:「若在武周一朝,安祿山早就被來俊臣烹了。」只要來俊臣跟我說他要謀反,我就能信,讓他試試。

    一言已出,皇帝們哭笑不得,氣的肝疼。

    被甲方媽媽,甲方爺爺,甲方祖宗包圍的乙方實在是可憐。

    幸好甲方媽媽看不下去了,提筆就上,筆走龍蛇的寫了一篇賦。開篇先罵李隆基及安祿山,第二段盛讚義士、烈士,為國家拋灑熱血,擎天白玉柱,國之股肱。第三段勸勉眾人,義舉青史留名,朕心中亦知卿等忠勇。

    機智的則天皇后趕在其他人雞蛋裡頭挑骨頭之前:「我拋磚引玉,唐朝子民誰不敬仰高祖太宗,何不寫詩一首以謝忠臣?」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976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