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頁
啊,這倒是。她自己是能記住到底拿走了哪些畫,但腦子裡的記憶不能當成實物證據,還是拍下來比較好。現在相機還帶時間戳,是絕好的證據。
季鴻羽把膠捲從相機里取出,留給她,「自己拿去沖洗,收好底片。」
她點頭。
*
學業方面進展的很順利,她已經在學習大三的課程了,預計三年內能完成本科教育。至於論文,有了幾個題目,但不知道該用哪個寫畢業論文。她因為提前一年畢業,不會有實習環節,論文最遲下學期期末就要開題,要在上課之餘搞論文,時間仍然很是緊張。
克拉茨猜想和內接方形問題都有了一點思路,但還不太成熟,還要繼續深挖,一篇論文說實話想要解決世界級的數學難題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克拉茨猜想尤其難。
內接方形問題的進展倒是比較快一點,她決定先鑽研這個難題。
這是個圖論問題,1911年提出,最近的進展是1977年數學家赫伯特·沃恩提出「只要證明對於任何閉合環路,都能找到滿足以上條件的兩對不同的點,就能證明這樣的曲線中矩形總是存在的」。函數式列出。
康妙玟的工作便基於沃恩給出的函數式和概念進行。
第127章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沃恩的方法在二維層面直接形成了一個「莫比烏斯帶」, 利用電腦程式,將這個莫比烏斯帶放進去,可以證明確實有滿足條件的兩對不同的點。
但內接方形問題只用二維是解不開的, 沃恩的方法也沒有完全解開。好在現在有電腦程式可以做輔助研究, 數學家可以將公式放進電腦程式驗證是否成立。
但此時就要面對個人電腦的緩慢速度了, 1993年的個人電腦運轉速度還不如4G時代的手機;更別說目前中國還沒有接入國際網際網路, 只在少數高校和特別單位有網際網路服務,一般人接觸不到, 對國外最新研究信息的獲取嚴重滯後。
康妙玟也很無奈。
她記了許多筆記,準備整理一下,看看能否有點新想法。破解數學難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不斷試錯的過程, 此路不通, 再換一個。所以絕大多數數學難題都要歷經多年才有那麼一點點進展。
至於最終能解開的, 往往不是有進展的那個或那些人,而是站在之前的進展上繼續耕耘的人——還得有靈感的火花。
投機取巧在理論數學範圍內不存在, 數學是最不可能投機取巧的基礎學科,只能靠腦子。
*
法國的教育體系很有意思。以法國目前5千8百多萬人口的基數來看, 法國的教育很強,傳統數學強國,但在IMO上反而成績不佳。這個問題就像為什麼羅馬尼亞、匈牙利這樣的小國窮國反而在IMO經常名列前茅一樣,是因為法國是歐洲大陸的經濟強國, 學生選擇多出路多,不會一股腦兒都去搞奧數。
中國的教育體系也都是跟歐洲和蘇聯學的,基礎教育階段是全科教育, 高中分流。法國也是,高中階段會有40%的孩子分流到各種職業教育學校, 高中便開始精英教育,繼續篩選足夠聰明的孩子進入大學。法國的高等教育體系在歐洲各國也屬於比較特殊的,它分為普通大學和大學校,普通大學都是公立大學,跟其他國家的大學一樣,專業比較全面,招生人數也多,是法國高等教育的主體,申請入學制;大學校(Les Grandes Ecoles)則都是小而精,都是高等專業學校,入學需要參加單獨的校考。
實際就是兩套大學制度,如果說大學是精英教育,大學校就是精英中的精英。
二戰後,法國將多家大學合併成為巴黎大學,但1968年法國學生和工人發起了「五月風暴」,之後巴黎大學被拆分為13所大學,包括現在的索邦大學。
至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以中國人對大學的理解,乍一聽你還以為是一所專科學校,不是什麼「正經大學」。實際巴黎高師聞名遐邇,有諸多知名校友,包括拉格朗日、傅立葉、柯西、伽羅瓦等數學家。她的辦學方式非常特別,巴黎高師實際沒有頒發學位證書的資格,一年也只招收200多名學生,加上研究生,在校學生總數常年維持在不到2000人。
進入巴黎高師學習,實際還需要進入巴黎高師的合作院校,畢業後拿的是合作院校的學位證書和畢業證,但都算你是高師人。高師的教學人員也全部來自法國其他大學和研究所,這些教師和教授也都傾盡全力教授學生,很多人都認為能到巴黎高師授課等於「提升」也就是「鍍金」。巴黎高師還有外國教授,外國教授也非常看重能在巴黎高師任教的機會。
法國大學學制是3-2-3制度,本科3年、碩士2年、博士3年,大概就是削減掉中國大學第四年的實習期。
另外一所可以考慮的大學校就是巴黎綜合理工大學,不過巴黎綜合理工居然奇葩的沒有碩士學位,直接培養博士。
康妙玟準備去考巴黎高師,進入巴黎高師後可以挑選合作院校,選擇面反而廣了,當然前提是她能通過那個據說難得不得了的校考。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