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頁
評審委員會如何博弈是一項可能比龐加萊猜想還要複雜的事情,據說,康妙玟因為太過年輕,每一輪都會有人提出,她至少還有3次機會(2006年、2010年、2014年),應該更多考慮其他快要超過年齡限制的數學家。但這種論調立即被人指責,數學研究不講年齡,菲爾茨獎也不應該考慮年齡,而只需要看成就,說別的太可笑了。
丘成桐是康妙玟的最堅定的支持者,菲爾茲獎至今尚未有女性獲獎者是一個方面,康妙玟在多項數學難題上都已經有了重大成果,完全符合菲爾茲獎的評獎要求,她過於年輕根本不是什麼問題好吧。年輕有錯嗎?
年輕當然沒錯,甚至這些評委還都非常羨慕呢。
於是,最終提交到國際數學聯合會、中國組委會方面的菲爾茲獎名單有3名獲獎者。
*
ICM也學了電影頒獎典禮那一套,只宣布了最初的候選人名單和最後一輪候選人名單,進入最後一輪的候選人都要事先準備獲獎發言,頒獎儀式過後會給獲獎者留2分鐘的獲獎感言時間,如果不提前準備,萬一獲獎了,太興奮導致上台後不知道說些什麼就有點遺憾啦。
康妙玟並不擔心無人提名她,普林斯頓大學和巴黎高師都肯定有人願意提名她,中國數學界一定——應該——也會有人提名她,提名不發愁,她需要擔心的就是能否勝出。
等待是焦急的,時間過得很快,教學任務不算緊張,只是學生多了一點。2001-2002學年她開了兩門課程,數學一門、物理一門,物理課開了《量子力學》。只是除了註冊她的課程的學生之外,每次上課總有不少旁聽生,教室能坐到9成滿。
他們是來看年輕的女教授嗎?也許。美國大學不缺年輕教授、年輕女教授,但只用1年便提升為教授的,她可能是唯一一個。「破格」這種事情無論放在誰身上都是令人驚異的事兒,學生們會有好奇心很正常。
*
此時,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開幕式。
台上坐著首都的一些官員,包括領導。在國外數學家看來,中國政府異乎尋常的重視本屆ICM,這種高規格在之前歷屆承辦國也是極為少見的,這代表了什麼?
代表了中國對基礎學科的重視,更代表了中國正式邁入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
康妙玟幾乎沒有注意身旁同行的竊竊私語。
真奇怪,當她知道本屆ICM在Great Hall of the People舉辦開幕式的時候並沒有感到多麼的激動,實際上很多活動都會在Great Hall of the People舉行,只要活動的規格夠「檔次」。其實這裡她不是第一次來了,12年前她第一次拿到IMO金牌便在此地受到國家領導的接見和表彰。
今天,她再一次來到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她莫名有一點興奮,燒得她眼神明亮。
她身邊的男伴小聲說著什麼,她沒有聽清楚。
「你說什麼?」
羅克狄便在她耳邊說:「希望你能贏。」
她笑。
她沒有說的是,她其實已經得到了「小道消息」。也許是博弈,也許是那些評委們真的很欣賞她,她寧願相信是後者,總之,有人告訴她,她應該準備獲獎感言。
她度過了焦慮的幾天,擔心最後還會有變動,也許評委會不喜歡一個女人獲獎?或者只因為她是一個中國人?或者覺得她太年輕?或者……天知道什麼原因,最後她沒能拿到菲爾茲獎?可是,會嗎?
中國組委會給她的邀請信是60分鐘報告,ICM的所有獲獎者都會得到一個60分鐘的報告邀請,難道說幾個月前中國組委會便知道她會獲獎?
或者只是單純的因為她解開了龐加萊猜想才給了她60分鐘報告的邀請?
能進入最後一輪的數學家都小有名氣,也有傲人的成果,不管誰獲獎都是實至名歸,也許在評委眼中她的成就還不算什麼。
「別擔心,就算你這一屆沒有獲獎,那麼下一屆也一定能獲獎!」
唉,笨蛋!
台上的領導發言完畢,開始宣布菲爾茲獎的得主:
*
第一位,法國,洛朗·拉佛格,法國高等科學研究所,36歲;本科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博士巴黎第十一大學。拉佛格證明了與函數域相應的整體朗蘭茲綱領。
拉佛格一臉欣喜,上台領獎。他曾在1984年、1985年參加了兩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都是銀牌。讀了兩年預科後,20歲考入巴黎高師,28歲數學專業博士畢業,至今畢業8年。
*
第二位,美國,弗拉基米爾·沃沃斯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36歲;本科國立莫斯科大學,博士哈佛大學。沃沃斯基發展了新的代數簇上同調理論,協助解決了米爾諾猜想。
沃沃斯基看來對自己能夠獲獎也十分驚喜,他幾乎是蹦跳著上了台,接受菲爾茲獎章。
*
第三位,中國,康妙玟,普林斯頓大學,25歲;本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巴黎第六大學。康妙玟則因在代數幾何方面的貢獻而獲獎。
康妙玟心臟狂跳,暈暈乎乎的站了起來:哎呀!是我!是我呀!
這份狂喜是她從未體驗過的,之前的擔憂和忐忑一掃而光。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