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頁
欣榮給員工的待遇越來越好,老員工們也就更沒有壓力,紛紛把老家的小姑娘都介紹過來,就算她們最後不能去門店,在工廠干也不吃虧。
許昕華有時候去門店和工廠,都有種“後宮佳麗三千人”的滿足感。欣榮長得水靈的小姐姐真是越來越多了,而且不是她黃世仁,請一個明星的費用,可以用來獎勵幾十個員工了!
試想一下,從自家集團選上二十來個風情各異的小仙女,讓她們化上妝,換上不同風格的新款,然後站在鏡頭前跳一支舞,是不是非常耳目一新、不同凡響?讓自家的員工去代表品牌的形象,可以在員工心裡刷一波好感度,又豐富了企業文化。
許昕華對這個天才的主意信心滿滿,開了個會讓大家投票決定,結果是全票通過,不過出鏡人數直接減半了,現在電視屏幕不大,要是像許昕華想的那樣選二十多個人,估計屏幕里都放不下。
所以大家投票決定的是八個人,八字代表發財,這個數字也很吉利。
然後人選也不能全公司挑,公平起見,總部和分公司各挑兩個,剩下的四個分別從門店和工廠選,公關部為此專門跑了趟廠里,又引起了車間一陣騷動。
後面的事許昕華就沒關注了,她要準備欣榮希望小學的開學典禮。
有了省電視台的加入,欣榮希望小學的剪彩,就不只一點點的熱鬧了。
剪彩現場,省電視台漂亮的女記者拿著話筒,熱情洋溢採訪了一圈圍觀的村民。
欣榮希望小學建在全縣最窮的鄉,這個鄉里只有一所小學,全鄉最偏遠的村子叫三家村,這裡的孩子去上學得步行一個多小時,條件艱苦,再加上當地本身就比較愚昧落後,所以三家村的失學率高達百分之九十。
風氣都是被帶起來的,周邊幾個村子的就學率,也沒比三家村好多少。
幫助就要給最需要的人。之前項目組的人過來考察,鄉政府還希望他們能直接捐助鄉中心小學,比如教室經年失修,還有他們能捐錢擴大校面積的話,學校也能接納更多的學生,當時項目組有幾個小姑娘還動了惻隱之心。在看過三家村和周邊的情況,大家一致拒絕了鄉政府的請求。
不過校址也沒定在三家村,他們是建希望小學,而不是三家村小學,位置在中間地帶,才能目的最大化。
最後大家決定在深橋村建校,周圍七八個村子來這兒最多二十分鐘,剩下再遠的村子則離鄉中心小學近,也影響不到中心小學的生源。
自家隔壁村子建小學了,再也不用擔心孩子們上學了,周圍幾個村子跟深橋村是一樣的激動興奮,所以剪彩的這天,附近十里八村,男女老少都放下了手中的活,趕到學校這邊。
女記者採訪的時候,鄉親們聽不大懂普通話,卻不妨礙他們用方言表達對欣榮集團的感謝,攝像老師也緊緊配合,用相機記錄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們臉上的感激和興奮。
或許是受群眾的情緒感染,採訪了一圈的女記者最後上台,走向準備要開始剪彩的郁白文和許昕華,感情飽滿的採訪郁白文:“我剛剛採訪了很多群眾,他們都是臨時得到剪彩的消息,放下地里的活,自發從外村趕來參加剪彩典禮的。對鄉親們來說,欣榮希望小學的開學,甚至比過年還重要!只是郁總你這麼年輕有為,聽說也沒生孩子,是怎麼想到要支持教育事業的呢?”
“國家一直堅持教育為本,我想就算自己沒有小孩,支持基本國策也是應該的吧。”郁白文已經不是第一次面對鏡頭了,早已應對自如。他今天穿著整齊的西裝,頭髮抹上了髮膠,在一群赤膊光腳鄉親的襯托下,簡直是閃閃發光。
“不過建設希望小學的想法,是因為我旁邊的許總,由於她個人資助了一所搖搖欲墜的農村小學,我才知道我們的身邊還有這麼多失學兒童。個人的力量總是渺茫的,欣榮能發展到現在的規模,離不開社會的支持,我們也想儘自己所能的回饋社會,所以就有了‘欣榮希望小學’的誕生。”
做好事的時候,許昕華就不低調了,她跟郁白文並排站在主席台上剪彩,記者順著郁白文的話把話筒對準她的時候,她也落落大方的接過了話筒開始背書:“就像郁總剛才講的,欣榮的發展離不開國家和群眾的支持,現在做這些……”
剪彩圓滿落幕。
許昕華一行人當天就回了羊城。
電視台還要剪輯一下,播出時間便定在了下周,報社動作就快了,第二天就把寫好的稿子送到了,說是沒問題的話,他們儘快刊登。
只是誰也沒料到,晚報的這篇報導刊登後,竟然被“業界大佬”翻拍了。欣榮有訂報的習慣,不只晚報和都市報,權威級的日報也訂了,許昕華這天剛到公司,就看到小夥伴激動的捧著報紙,一副難以置信、激動到昏闕的模樣:“許總,日……日報……”
“日報怎麼了?”許昕華走近,就看到了他們剪彩的合照出現在了日報上面。
第105章 變美麗的第一百零五章
晚報不像電視台,新聞組拍了那麼長的視頻,回去隨便剪剪都能留下很多精彩瞬間。而日報的宋記者,同樣在剪彩當天拿著相機不停的咔嚓咔嚓,換了好幾卷膠捲,最後卻是百里挑一,只能從眾多素材中挑選一張刊登。
那天從現場返回羊城的路上,跟宋記者同去的兩個學生,就為這篇報導的主題討論了很久。
宋記者是老前輩,以他的風評和資歷,熬個幾年說不定也能升副主編了,因此像他這樣的地位,很少需要親自撰稿了。不過體制內都講究“尊老愛幼”,晚報這種省級報社也不例外,老前輩不親自動筆,是因為要好好“指導”後輩,培養優秀的青年骨幹。
當然,也不是所有老前輩都會用心“指導”後輩,宋記者算是他們當中比較愛提攜年輕人的前輩了,每次跟欣榮打交道他都帶上了自己的學生,像年會那種一看就知道是去拿好處的活動都沒落下學生。每次報導也讓真正撰稿的學生在背後署了名,拿到的潤筆費也有分給徒弟——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是本分,畢竟真正幹活的是他學生。
可是在社會上,並不是你付出了就有收穫,宋記者資歷深人脈廣,他就算昧下了學生的好處,學生又能拿他如何?說不定最後還要感謝他,至少他給了他們表現的機會。
不過許昕華願意跟宋記者保持來往,就是因為發現他有所堅持的原則,否則公司第一次年會,晚報的林副主編向他們遞了橄欖枝的那次,她完全可以拋下宋記者,直接跟林主編來往,人家是副主編,肯定比宋記者的權限大。
這幾年裡,欣榮和晚報的關係日漸親密,宋記者帶的這兩名學生跟欣榮自然也相當熟悉,欣榮財大氣粗,每次請他們出席活動,都少不了各種辛苦費潤筆費,拿人錢財當然要好好做事,針對欣榮希望小學報導的主題,兩個年輕記者也是認真思考過,各抒己見。
女學生覺得省電視台先採訪現場村民的這個角度就很不錯,見微知著,從小人物入手,反而更能體現欣榮希望小學這個工程的偉大性;男學生則從政治角度入手,認為欣榮希望小學的重點,應該放在欣榮集團緊跟dang和政府的號召,支持教育事業,努力回饋社會,國家需要更多像欣榮一樣負責任的企業,這也符合領導人對於“先富帶動後富”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