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你這是批發劇本麼?
她很想這麼問,別人寫劇本千難萬難,怎麼到你這裡就好像買大白菜一樣啊。
李虹不知道,慕姍姍也有過這樣的感慨。
「第一個本子叫《編輯部的故事》,講了在一家雜誌社的編輯部里發生的啼笑皆非的事情,走的是和《頑主》類似的路子,有點調侃現實,展現人生百態什麼的,不過比《頑主》收斂多了,《頑主》那個有點過了,第一次寫沒把握好,這次不會了。」林子軒說明道。
李虹清楚《頑主》給林子軒帶來的罵名,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不過在她看來,這些都不是問題,只要故事精彩,一些爭議不算什麼,《頑主》的電影在年輕人中受到追捧,就很能說明問題。
她要拍的是觀眾喜歡看的電視劇。
當然,如果能把年輕人和老年人的口味都照顧到那就更好了。
「第二個本子是《我愛我家》,怎麼有四十集?這可超出咱們的預算。」李虹詢問道。
「這個叫情景喜劇,一集一個故事,製作費用非常低,只要一個場景就行,就是一家人在一起聊天說話,花不了多少錢,還能連續拍下去,第二部,第三部,做成一個系列。」林子軒解說道,「就是故事情節有點太平常了,沒有波瀾起伏,和《渴望》沒法比。」
「我也不期望能超過《渴望》,只要有特色就行了,你別有壓力。」李虹關切道。
「第三個本子叫《外來妹》,只有十集左右,講的是北方農村的姑娘到南方工廠打工的故事,這種事以後會越來越普遍,有時代特色,就是拍攝起來怕是要到花城取景,不太方便。」林子軒敘說道。
第四十六章 屬於平民的時代
林子軒把三個劇本的大致情節和優缺點介紹一番後就離開了,拍攝哪一部要由李虹決定。
選擇這三個劇本他經過慎重的考慮。
由於拍攝資金的限制,只能選擇節省資金的室內劇,不需要外景和大場面,就是一群人在封閉空間裡逗悶子。
然而,有了《渴望》這種大製作的室內劇在前,想要超越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那就只有走另一條路了。
《渴望》屬於苦情戲,《編輯部的故事》和《我愛我家》都是喜劇題材,從類型上和《渴望》區分開來,才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至於《外來妹》,這個劇本是一個較為新穎的題材,直擊改革開放的最前沿,讓觀眾耳目一新,不會和《渴望》進行比較。
在這三個劇本中,林子軒傾向於《編輯部的故事》。
這個本子延續了《頑主》的調侃和諷刺,京味十足,其中李冬寶的形象正適合葛優。
葛優來電視藝術中心是看林子軒的面子,林子軒自然要為他寫一部演主角的電視劇。
雖然《編輯部的故事》是一部群戲,不過李冬寶這個角色非常討巧,能讓觀眾記得住。
林子軒把《編輯部的故事》作為第一個介紹,就是這個意思,希望得到李虹的重視。
當然,他不會越俎代庖,最後還是看李虹的考量,如果李虹覺得《編輯部的故事》太過冒險,容易引起爭議,也可以選擇《我愛我家》這種老少咸宜的劇本。
林子軒走後,李虹翻看著三個劇本。
作為華國電視台的製作人,她審閱過很多劇本,本子的質量好壞她看了大綱之後基本上就能斷定,這三個劇本各有優缺點。
《編輯部的故事》貼近生活,反映社會上的不良現象,容易獲得觀眾的認可,但諷刺意味太濃,不夠主旋律。
《我愛我家》是一部家庭喜劇,適合全家人一起看,只是作為藝術中心打響名頭的第一部電視劇略顯平淡了些。
《外來妹》題材新穎,對準了一群打工者,展現了社會變革下普通人的生活。
說實話,這個劇本打動了李虹,因為這是一部女人戲,一群農村女人到陌生的大城市打工,作為女人她更能理解其中的艱辛和酸楚。
在大時代下,個體命運的變遷,從普通人的生活中投射出整個社會的變化。
李虹敏銳的察覺到這或許是華國今後要面對的重大問題,外來務工人員將成為這個國家勞動力的支柱,她相信這部電視劇一定能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
即便比不上《渴望》的影響,也會造成轟動。
看著這三個劇本,李虹有點難以抉擇。
她剛剛還在為劇本犯愁,這一下子就來了三個,質量都這麼高,有一個能幹的女婿還真是省心,要是這三個本子都能拍攝就好了。
說到底,資金是個大問題……
李虹想了想,從抽屜里拿出一個名片盒,在裡面翻找起來。
不一會就找到一張名片,這是花城電視台製片主任的名片,作為電視劇行業的資深製片人,李虹和地方台的製片人都有聯絡。
就算沒有交情,也會有對方的聯繫方式。
地方台拍攝的電視劇想要在華國電視台播出,都要經過李虹的審核,雙方打過不少交道。
既然京城電視藝術中心暫時沒有資金,那就和花城電視台合作拍攝《外來妹》好了,花城處在改革開放的中心,無論是籌集資金還是操作上都相當靈活。
李虹只要出劇本和少部分資金就可以獲得《外來妹》的部分版權,這是一筆划算的買賣。